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临床中注重经筋刺法的运用。他师古而不泥古,梳理经筋理论,总结临床经验,对经筋刺法进行科学、体系的研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筋刺法学术思想。
经筋病及经筋刺法
经筋是经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必。阳极则反折,阴极则俯不伸。”经筋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
外感病因:即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其性自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伤筋。”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助肘不得伸,内为骨痹。”暑为阳邪,酷热升散,耗气伤津,易挟湿邪,可致经筋为病。湿性黏滞重浊,湿邪结聚其他邪气而致病,《素问·气愤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灵枢·经筋》将十二经筋病候皆名之曰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燥邪为干涩之病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燥邪最易危害津液,而致经筋失养。火为阳邪,易伤阴动血,《灵枢·痛疽》曰:“热气淳淳,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名曰疽。”
内伤病因:《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可见六淫邪气伤人是有内因作为基础的。年老体衰,气血衰少,不濡筋脉,经筋失养,《素问·上古单纯论》曰:“老公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所愿不遂,情志拂郁,《素问·疏五过论》曰“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饮食失宜,嗜食偏食,《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劳逸失度,《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行伤筋。”
其他病因:跌仆外伤,损及形骸,气滞血瘀,瘀血逗留经筋为病。
经筋病多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运动妨碍或伴有感觉妨碍。临床许多运动与神经体系疾病,如周围性面神经麻木、软组织危害、脊髓空泛症、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皆可归结为经筋病。
医治经筋病,长期以来,其选穴多崇古训,即“以痛为腧”。“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叙说十二经筋的病候后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隋代杨上善在《太素·经筋》中进一步阐述道:“腧,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来往,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把柄为腧。”石学敏总结临床经验,将“以痛为腧”引申为在整体观念基础上,依据病因、病机、病位进行部分取穴,灵活运用循经排刺、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惯例刺等刺法,辅以刺络、拔罐等疗法,临床收成佳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木
周围性面神经麻木,属中医学“面瘫”“卒口僻”“口眼歪斜”等领域,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造成的的周围性面瘫。石学敏指出,该病责之于经筋病变,病本在经脉,病标在经筋,正气内虚,腠理疏松,经脉空无,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手足三阳筋脉,经气阻滞,致使气血失和、经筋失养,筋肉缓慢不收,发为面瘫。正如《灵枢·经筋》篇云:“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筋急、筋纵均可引起该类病变,如口僻、目不合、耳中鸣痛及口角歪斜等。外感寒邪则筋急,外感热邪则筋纵。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缩短而挛急,致使拘急痛苦,运动晦气;热为阳邪,易伤筋耗气,气津缺乏则经筋失掉濡养温润,致使纵缓不收。所以该病关键在于经筋功用的康复,因此该病的治则是“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
主穴:阳白四透(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
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健侧合谷。
刺法:阳白四透及四白两透为一穴多针多向刺,针尖与表皮成15度;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依照阳明经筋循行,选用多针浅刺、排刺,每隔0.5寸1针,除睛明不做方法、下关用平补平泻法外,余穴用捻转泻法。
留意:急性期内面部穴道宜浅刺,轻度影响;针刺方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透穴不宜穿透皮肤;留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临床上约有80%~90%的患者在脑卒中发作3~4周后呈现上肢屈肌肌张力增强,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呈折刀状,腕、指关节委曲生硬;下肢伸肌痉挛,呈伸直状况,表现为髋、膝、踝关节生硬,委曲困难,足内旋及下垂,行走呈偏瘫步态,临床上称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趋势是从缓和状况逐渐开展到痉挛状况,这两种状况的肌张力不同,故临床医治亦有差异。中医称痉挛状况为“筋病”“痉证”,经筋拘急、肢体屈伸晦气,病位在筋,归于经筋病领域。石学敏以为针刺医治应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合作经筋刺法。依据经筋循行在关节处有结聚的特色以及临床上经筋病多在关节肌腱邻近呈现压痛点,故经筋刺法多在患侧关节肌腱邻近的压痛点或经筋结点处针刺。
主穴:内关(双侧)、水沟、三阴交(患侧)。
配穴:极泉、尺泽、委中(均患侧)。
辅穴:上肢痉挛性瘫痪取穴肩髃、合谷、上八邪(均患侧);下肢痉挛性瘫痪取穴阳陵泉、丘墟透照海(均患侧)。
刺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选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方法1分钟;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雀啄方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沿经下移1~2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肢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举高,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肩髃,向下斜刺1.5~2寸,用提插补法,使针感缓慢下传,一起缓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方法1分钟;合谷穴于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取穴后,先向后溪针刺,以提插泻法待患手四指由拘挛转为缓和后,再向拇指、示指以提插泻法针刺,以手指抽动为度,然后向三间穴方向进针1寸,留针;八邪穴上1寸为上八邪,针刺进针0.5~1寸,针尖指向指缝,行提插泻法,以与针刺穴道相邻的两指抽动为度;阳陵泉,沿皮肤呈45度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丘墟透照海,先使患足被动尽量摆正,直刺入2~2.5寸使针尖到达照海穴皮下,施用捻转泻法30秒,将针撤回1.5寸后留针。诸穴合用,共奏醒神开窍、舒筋解挛之功。
吉兰—巴雷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本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首要危害大都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在2周左右到达顶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危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别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病程。常见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缓和性肢体瘫痪和周围性感觉妨碍,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呼吸衰竭。病况一般在2周左右到达顶峰,继而继续数天至数周后开端康复,少量患者在病况康复过程中呈现动摇。本病归于中医痿证领域,多由湿热之邪浸淫经筋所造成的。石学敏注重经筋刺法在该病不一起期针刺医治中的使用。急性期医治以清利湿热、通经活络为主。
主穴:华佗夹脊穴。疏通经脉、统理阴阳,起到运转气血、营阴阳、润筋骨的效果。现代医学以为针刺华佗夹脊穴能够直接影响脊神经根,改进神经代谢,加速神经功用康复。
配穴:大椎、阴陵泉、极泉、太溪、肩髃、曲池穴。以清热透邪、利湿运脾、通经活络。
康复期医治:以扶正培本为主,兼以疏络和营。取穴大杼、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血海、大包等,以收益气养血、振颓扶痿之效。关于肌肉萎缩明显者,可针对萎缩肌肉、肌群进行经筋排刺,促进肌肉萎缩的康复。分期辨证论治,合作西医标准诊治,可加速该病的康复。
经筋刺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后来历代医家弥补完善了此理论。石学敏对经筋刺法进行了体系的收拾,融西贯中充分其内在,开展“以痛为腧”的传统取穴法,着重依据病因、病机、病位进行部分取穴,注重中医整体观念,着重针刺调神,并依据临床需求灵活运用循经排刺、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惯例刺等刺法为经筋刺法注入了新的内在。(俞晓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