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是通过针刺头部一些特定的穴线,达到防治全身疾病目的的一种针刺疗法。它所 刺激的区域,并非某一特定腧穴,而是头部两个特定穴位之间的连线,或从某个固定点引 出的线段,即所谓穴线。
头针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将传 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起先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山西焦顺发的头 针,北京朱明清的头针,陕西方云鹏的头针,上海汤颂延的头针及南京张鸣九的头针。他们 的头针疗法从理论依据、定位到手法、适应证都不尽相同。为适应进一步发展及推广并国 际化的需要,中国针灸学会于1984年制定了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各家之长,并使 之规范化。
标准化方案的头针穴线共分为价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14条标准线。具体如下:
1, 额中线
[位置]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图11-1)
[主治]头、舌、鼻及咽喉病、神志病等。
2.额旁1线
[位置]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图11-1)
[主治]上焦病症: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心、肺疾病等。
3.额旁2线
[位置]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图11-1)
[主治]中焦病症: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呃逆和肝胆病等。
4.额旁3线
[位置]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图11-1)
[主治]下焦病症:肾及膀胱疾病:如尿频、尿急等,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阳痿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
5.顶中线
[位置]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图11—2)
[主治]腰腿足的疼痛、麻木和瘫痪,小儿遗尿、皮层性多尿、头顶痛、脱肛及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
6.顶颞前斜线
[位置]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穴至颞部胆经悬厘穴引一斜线。(图11-3)
[主治]穴线的上1/5用于治疗对侧躯干和对侧下肢的运动障碍,中2/5用于治疗对侧上肢的运动障碍,下2/5用于治疗运动性失语、对侧的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脑动脉硬化和流涎等。
7.顶颞后斜线
[位置]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图11-3)
[主治]穴线的上1/5用于治疗对侧躯干和对侧下肢的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中2/5用于治疗对侧上肢的感觉障碍,下2/5用于治疗对侧头面部的感觉障碍及口腔溃疡等。
8.顶旁1线
[位置]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图11-4)
[主治]腰部和下肢的疼痛、麻木及瘫痪等。
9.顶旁2线
[位置]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图11-4)
[主治]上肢的疼痛、麻木和瘫痪等。
10.颞前线
[位置]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图11—4)
[主治]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偏头痛及口腔的疾病等。
11.颞后线
[位置]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图11—4)
[主治]偏头痛、耳源性眩晕及耳鸣、耳聋等。
12.枕上正中线
[位置]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一段,长1.5寸。(图11—5)
[主治]眼病及腰部、下肢疾病等。
13.枕上旁线
[位置]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图11—5)
[主治]眼病:如皮层性视力障碍、近视、弱视、白内障以及腰肌劳损、足癣等。
14.枕下旁线
[位置]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图11—5)
[主治]后头痛以及由小脑疾病所导致的平衡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