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的应用
风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能疏散外风或平熄 内风,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等属中医学 “风证”的一类药物,其性温、味辛、质轻薄,具 有升、散、行、动、窜、透的特点 [1 ] 。中医学认 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称甲亢) 其病位在颈, 与肝最为密切,涉及五脏,病变证机本质为本虚标 实,初期以实证为主,中期虚实并见,后期以虚证 为主。临证之际,以中医学 “内风”理论为切入 点,配伍运用风药治疗甲亢常有佳效,现就风药在 本病治疗中的应用论述于下。
1 内风概论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取类比象的 思维方式,将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善行数变 等致病特点的病邪统称为风邪。风邪有外风、内风 之分,外风即六淫之风邪,内风又称肝风、风气内 动,是因机体阴阳变动失调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 形成的病理反应,诚如缪希雍所言 : “内虚暗风确 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 。 内风之论首见于 《备急千金要方》载徐嗣伯论, 曰 “夫风眩之病,……痰热相感而动风……” ; 叶 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明确内风含义, 提出内风 “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中医理论认为, 内风产生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 生风 4 种途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产生 了气郁生风、瘀血生风、痰浊生风等新理论 [2 ] 。 无论外风或内风,都具有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 长; 风性主动。其证候表现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如 《素问·风论》所言 :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 热、或为热中,……其病各异,……风中五脏六腑 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 风” 。内风证因其风自内生,与气血阴阳失调有 关,故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祛除内风产生之 因,以达熄风之目的。
2 风药概说
风药历史悠久,其名首见于李东垣 《脾胃 论》 。风药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之风药即李东 垣所提升麻、柴胡、羌活、防风之类。然肝属木主 风,为风木之脏,故凡具有疏肝、养肝、调肝、清 肝、泻肝、活血化瘀等作用,归经入足厥阴肝经的 药物,统属风药范畴 [3 ] 。现一般把风药分为 5 类 [4 ] : 1) 祛外风类; 2) 熄内风类; 3) 搜风类: 功主搜风通络; 4) 温熄肝风类: 黄芪、肉桂等; 5) 其他类: 功专祛除风邪,但尚未主要用以治疗 风病的药物。风药不仅可治疗外风,有祛风解表之 功,更善于内风病的治疗,有开郁畅气、辛温通 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瘀、升阳助补等 功效 [5 ] 。在临证之际,凡具有风邪性质及致病特 点之症均可配伍祛风方药治疗,内风诊治则不必拘 泥于内风药,在辨证基础上可灵活运用各类风药 [ 6 ] 。
3 风药治疗甲亢
风药治疗甲亢早在明代 《证治准绳·疡医》 中就有记载,如治疗瘿瘤的海藻连翘汤方中就选用了牛蒡子、柴胡、防风、羌活等风药,治瘿气的昆 布散方亦用荆芥、羌活、升麻、薄荷等风药 。 《素 问·金匮真言论》曰 :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 在颈项” ,认为颈项部疾病与中医肝风密切相关。 本病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初期以实证为主,以气 滞痰凝为多见; 中期虚实并见,以肝火旺盛或阴虚 阳亢为多见,兼夹痰瘀等实邪; 后期以虚证为主, 心肝阴虚或脾肾两虚为多见 [7 ] 。
3. 1 疏达气机以使其畅
甲亢病位在颈 ,《灵枢·经脉》云 : “肝足厥 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 , “经络所过,病之所主” ,足厥阴肝经循颈而行, 故本病与肝最为密切。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调 畅气机,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司,则气机不畅,而 致气滞痰凝血瘀搏结颈前,诚如 《济生方》所言: “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气凝 血滞,为瘿为瘤” 。过度郁结则令肝气不疏,甚则 化火,火动生风,风火炽盛,发为本病。然风药气 轻味薄,轻则能升,薄则能散,轻灵升散,顺行肝 木升发之性行其滞,畅达一身气机,此所谓诸风药 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 分,顺其势调其气。临床常以柴胡疏肝散之类治疗 肝郁气滞型甲亢,在疏肝理气药基础上配伍辛散的 风药,使疏达气机之功倍增。
3. 2 化痰散结以通其络
本病初期多痰凝,肝郁日久,气机失调,水湿 不运,津液不布,聚湿生痰。痰之为物,随气升 降,无处不到,气滞痰凝,血行不畅,故有 “痰 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说 。 《丹溪心法》曰 : “善 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流通, 决无痰饮之患。 ”风药主行,走而不守,风行则湿 散,气行则津行,疏通各种郁滞畅利脉道,李东垣 谓之 “风药行经” 。风药不仅能开肌表之玄府孔 窍,且能通体内之脏腑经络 [8 ] 。诚如徐灵胎所言: 麻黄 “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 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处,此能无微不至” 。临证 之际,在运用化痰散结药时加以走窜之风药,常可 获佳效。
3. 3 祛瘀软坚以破其滞
甲亢日久,气滞痰凝阻于脉道,血脉瘀滞,或 病久入络,络脉瘀阻,或阴津不足,血脉空虚,而 成血瘀之证,抑或成气、痰、瘀互结之候。风药入 肝,既行无形之气,又袪有形之瘀,取风药走窜行 气之功,气行则血行,风助水运,正如现代研究者 总结 : “治血先治风,风行血自通” [9 ] 。风药活血 祛瘀与其 “升、散、行、动、窜、透”的特点密 不可分,在对血瘀证 “血之凝滞”产生治疗作用 的同时,对形成瘀血的复杂病因亦有消除作用,此 非传统活血化瘀药能比,正如 《素问·至真要大 论》所云 :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再者, 风药中之虫类药,借其蠕动之性渗透于经络曲折之 处,疏通经络壅滞而使气血周流不滞,量小力宏, 临证之际,根据病情需要少少佐之,常有良效。
3. 4 清肝泻火以散其热
忿郁恼怒,肝气郁而化火,或痰气郁而化火。 甲亢之火并非外来实火,而是内生之火,火郁于 内,不得泄越。对于内火病证的治疗,除寒凉清泻 外,尚需注重开郁通阳,因此,火因郁而成。郁能 生火,火又致郁,火热盛则气机郁遏,气机郁遏又 反促火热更盛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 “火 郁发之” ,因此,内火之证治疗需注重开郁通阳, 尤其郁结较甚时,仅用寒凉清热之法效果不佳,可 适当配伍风药 [8 ] 。风药性温味辛,升散开泄,能 避寒凉冰伏病邪之虞,少量用之,与寒凉清泄药相 伍,其力可宣通郁闭,解其郁遏,清得郁火。
3. 5 滋阴潜阳以熄其风
甲亢中期,肝郁化火,火热炽盛,灼津耗液, 阴液亏虚,热愈盛,阴愈亏。阴液不足,水不涵 木,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亢而生风,虚风渐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 “定其气血,各守其 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此 “掣”法全 赖风药斡旋扶正祛邪之间。临证育阴祛邪之中重用 滋阴熄风之品,若加入有走窜行气作用的风药,可 引导阴津畅流,增强其升气化精之功效,而达虚风 得潜、胶结得散之功; 风药性多灵动,同阴柔相 合,动静相宜,阴柔补益而无留滞之患,可增强其 滋阴潜阳之功。
3. 6 温肾健脾以补气虚
阴阳互根互用,甲亢病久或失治误治,迁延不 愈,阴损及气,耗及阳,可导致阴阳两虚之候,故 甲亢后期常见到脾肾两虚之证。脾虚则当益气健 脾,风药与健脾益气之品相伍,能增强补药之力, 即风药壮气,其理有三 [8 ] : 1) 风药升浮,助脾气 上升,疏达肝气,以升清阳之气; 2) 风药性燥, 以风胜湿、振奋脾运; 3) 风药引经,引甘温益气 之品上行布散,以益肺脾、充养营卫。肾虚则当补 肾填精,风药固肾助气化,肾阴阳升发沉降,是机 体气化的根本,没有肾阳的生发、气化,阴精就不能得以化生 [10 ] 。《黄帝内经》云 : “肾肝之病同一 治,为具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 ,风药可助 肾阳升发而布阴精,再者补肾填精之品多滋腻稠 厚、难于运化,而少佐风药,辛散走窜,固本以防 其弊。
3. 7 引经报使
“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风性向上,而甲亢 乃气、痰、瘀、火壅结颈前,风药多轻清升浮,善 走头面,所谓 “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 ,其升发 阳气之功,既能载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又能 引他药上行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可进一步提高 临床疗效。
4 临床应用探析
甲亢的病机无非虚实两端,初期以实证为主, 以气滞痰凝多见; 中期虚实并见,以肝火旺盛、阴 虚阳亢为多见,兼夹痰瘀等实邪; 后期以虚证为 主,心肝阴虚或脾肾两虚,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 演变的进程,涉及多脏腑 ( 尤重肝) 、多种病理产 物,最终演变成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风药 不仅善治外风,而且广泛应用于内风治疗中。以中 医学内风理论为切入点,在甲亢治疗中配伍风药常 能收到较好疗效,如风药配伍疏肝理气药,疏达气 机之功倍增; 配伍化痰散结、祛瘀软坚药,增强其 通络破滞之功; 配伍清肝泻火药,解其郁遏,清其 郁火; 配伍滋阴潜阳药,增强滋阴之功; 配伍温肾 健脾药,增强补虚之效。临证遣方配伍风药虽多为 佐使之用,但运用得当可有画龙点睛之用。然风药 毕竟性燥升散,易伤津耗气,临床当注意用量、配 伍及使用时限,不能重用久用,中病即止。甲亢作 为一种慢性疾病,病症繁多,药物治疗周期长,并 发症多,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 响,是内分泌领域代表性的疑难杂症,在治疗甲亢 这一疾病时,应病证结合,深入探讨研究,为治疗 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焦东方 刘爱华 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