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遇一例胃无力后全身衰弱的患者,四方求医数十人,疗效欠佳,后笔者查其“每日均在凌晨发病”的规律,将对症之剂补中益气汤在每日疾病发作之前服之,得获良效,总结病案如下。
王某某,女,45岁,已婚,农民。患者一年前曾因精神不爽引起食欲不振,每日主食三四两,食后觉胃堕不堪,伴有全身乏力,头昏,耳鸣,多梦,易惊,口干不欲饮,饥饿时胃部更觉嘈杂不堪,时觉手足麻木抽搐,更有每日起床,晨6时许解稀便一次,即刻出现心烦、心悸、头昏、自汗,持续至中午10点方逐渐缓解。先后住院二次,更医变方甚多,先后服用安神、补血、益气、疏肝、调解植物神经类中西药物,并配合了针刺,灸法及输血等疗法,疗效皆不明显。既往有慢性肝炎史,月经量多、色淡,经期每月3~5天。
查体见患者营养差,面白无华,神清,表情淡漠,语言低弱,左眼塌陷失明,浅表淋巴结、甲状腺及扁桃体均不大,腋毛、阴毛正常,心、肺亦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脊柱活动正常,全身肌肉消瘦,生理反射存在,脉虚数乏力,舌苔白腻,质淡白,其余一切正常。诊断:1.胃无力症;2.植物神经紊乱。中医辨证为气血不足,中气下陷,心脾亏损,清阳不升,气虚不固。
考虑到患者每日起床时症状严重,中医理论中清早属阳,患者乃阳气不振,遂诸症峰起,试循古人治疟病之法,发病前给药,药到病至,以药胜其邪。用已服过多剂的补气升阳之品补中益气汤(生黄芪8克,白术8克,陈皮8克,党参8克,升麻8克,柴胡8克,当归8克,甘草8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为引),嘱患者当晚煎之,次早5时服之。
再诊时患者即觉病情好转,连服六剂后,症愈过半,饮食亦稍增加,全身始有力气,患者甚喜,继服原方8剂,后改补中益气丸早服,并食羊肉、鸡子、山药营养之品辅之,一月后病情十去其八,已可料理一般家务。三月后追访:食已增至日八九两,面色稍转红润,大便基本正常,解时延迟至八九点以后,基本治愈。
内经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循其经意,一日之中亦分阴阳,互相消长,胜负传变,人之机体,亦应从之。本案患者除了全身功能衰弱外(气血虚弱),更突出了早晨“阳始”之时腹泄,气随泄脱,至10时已近午时,阳盛之时方能缓解。患者主症为阳气虚,用补气固阳等药,原则上是对症的,但以往全在晚上服用,正是身体处于阴盛阳衰之时,虽对次日机能恢复(转阳)有益,然到天明时药力早已减弱,故临床效用并不明显,而在早上发作前服用,抓住有利时机“以阳”(补气药)“助阳”(机体恢复功能),药力充足,药到病至,恰到好处,审时度势,故收到了良好效果,与治疟截法中提前一小时服药有“殊途同归”之意。(山西新绛 杨春成)
长期剧烈而持续的癌痛,往往让肿瘤患者十分难受,甚至痛不欲生。目前,西医已经有一系列止痛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癌痛,且疗效不错。然而,全世界仍有62%的癌症病人在遭受疼痛的折磨。
中医药治疗癌痛,仍然坚持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针对肿瘤患者所表现的寒、热、虚、实等证候进行针对性的调理纠正,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治疗癌痛的方法有很多:中药汤剂内服、中药熏洗、外用中药贴剂等。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已经有不少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中药膏药用于癌痛治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膏药。
阿魏化痞膏 阿魏化痞膏以阿魏、木鳖子、穿山甲、蜣螂、莪术、三棱、血竭、乳香、没药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以消癌肿为主,辅以川乌、草乌、樟脑、官桂、雄黄助其温经消散以止痛,配芦荟、胡黄连、大黄清热解毒,消积除胀,伍以厚朴、香附助其行气消痞,散瘀止痛,诸药合用,共收理气活血,软坚散结,化痞消积之功效,可治疗气滞血凝,癥瘕痞块,脘腹疼痛,胸胁胀满等。目前,阿魏化痞膏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肝、胆、胃、肺、食道、肠、膀胱、肾等诸脏腑及妇科肿瘤痞块。使用方法: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或患处。
蟾乌巴布膏 蟾乌巴布膏的发明人为全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教授,其由蟾酥、川乌、两面针、重楼、关白附、三棱、莪术、细辛、丁香、肉桂、乳香、冰片等24味名贵药材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肺、肝、胃等多种癌症引起的疼痛。使用方法:外用,每次1贴,1~2天换药1次。尽管化学药物在治疗癌症疼痛方面占主导地位,但临床证明,采用蟾乌巴布膏的联合方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含有马兜铃科植物细辛,不宜长期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且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
在使用膏药治疗癌痛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少治疗癌痛的膏药含有大量的活血化瘀行气药物,故孕妇忌用;(2)对膏药过敏的患者不宜使用;(3)若患者在使用膏药期间,疼痛缓解不明显,需及时联系医生,且不可随意增加膏药的使用剂量。(上海长海中医医院 苏永华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