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心脑血管>中风>正文

京城名医孔嗣伯辨证治疗中风病述要

孔嗣伯(1933—2011 年),系京城四大名医孔 伯华先生三子,1948 年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 生前出版了 《孔伯华医集》 ,发表 《孔伯华学术经 验简介》等论文。其遵循孔门大方脉辨证思路, 在治疗多种内科杂症方面疗效确切,尤擅辨证治 疗心脑血管疾病。

1 分期分型论治

中风是中医内科重病,以临床突然晕厥、昏 仆、偏身不遂为主症,中医论述历史悠久,早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 “大厥” “偏枯”等病症记 载 ,“中风”病名为汉·张仲景首创。金元四大家 之刘完素提出火热为中风病机,是以热则风动, 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朱丹溪直言中风 因气血先虚,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其弟 子王履又将中风分为真中、类中两类 [1- 2 ] 。孔老认 为内科风、劳、膨、膈四大症以中风为首,特点 为发病急,传变迅速,又名卒中,由 “卒”字可 知病势之急。中风发病涉及多个脏腑,辨证多以 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急性期以实证为主,稳定 期多虚实并重,实证治以清热豁痰、开窍醒神, 活血通络为要,虚证则重视内伤原因,或平肝息 风,或滋水涵木,或柔肝缓急,或健运脾肾,治 疗全程重视调养经络。孔老辨证思路继承朱丹溪 内风理论,吸取叶天士阳化内风的辨证经验,又 独创了很多孔门特色用药。

1. 1 急性期

包括西医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24 h ~ 30 d),急性出血性中风分期的超急性期(4 ~6 h), 急性期(2 ~7 d),部分亚急性期(8 ~30 d)仍未脱 离昏迷发热的患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 舌歪斜、语言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等为主症, 甚至伴有眩晕、复视、抽搐等表现,舌红,脉或 滑、或数、或沉。孔老认为此类患者,除部分脑 出血者需要及时手术,多数中药对症治疗即可遏 制疾病发展,缩短病程,有效地减少后遗症的发 生。患者临床多素体有痰,肝阳偏亢,因激动劳 累等诱因导致痰热上扰,蒙蔽清窍,引动内风, 治疗以开窍豁痰清热兼活血通络息风。昏仆者以 醒脑开窍为要,不必急于固气防脱,临床多用生 石膏、水牛角、羚羊角、莲子心等清热药; 化痰 多用石菖蒲、胆南星、竹茹、法半夏、白僵蚕、 浮海石、青礞石等; 清热引火下行,多用滑石粉、 芦根、白茅根、通草等; 活血通络以丹参、牡丹 皮、鸡血藤、穿山甲等药为主,也常配以安宫牛 黄丸芳香开窍。

1. 2 稳定期

包括西医缺血性卒中的恢复期(30 ~ 180 d), 后遗症期( >180 d),急性出血性中风分期的部分 病情稳定神识转清的亚急性期(8 ~ 30 d)患者。孔 老认为此类患者通常有内虚之因,再加上急性期 机体气血逆乱,阴阳气血过量消耗,因此稳定期 患者虽然神识转清,病情由危转轻,但往往虚象 毕露,临床以肝肾阴虚和脾肾不足多见,兼以经 络失养。治疗重视内伤之因,有所区分,肝肾阴 虚则重滋水涵木,柔肝缓急; 脾肾不足则强调健 脾益肾,同时都要重视畅达经络。

1. 2. 1 肝肾阴虚,内风上扰: 症见头痛眩晕,纳 呆语涩,神识时清时寐,活动欠利或手足弛纵, 小溲不固,脉尺沉或细,舌光红少苔。孔老认为, 这一时期清热祛痰、开窍祛风之药已用,患者邪 热已开,然水不涵木,故须偏重柔润之功,宜滋 肾柔肝,免劫灼津液,习用柔肝法,并滋肾水。 常用生牡蛎、石决明平肝潜阳; 生蛤壳、生鳖甲 柔肝缓急,养肝阴而柔肝木桀骜之威; 牡丹皮凉 血清肝,清透余热; 白芍敛阴,缓肝之急以息风, 滋肾之液以驱热; 地黄、石斛、玉竹滋肾水,充 肾精,使肝木得以滋养。

1. 2. 2 脾肾不足,经络失养: 多见于恢复期和后 遗症期患者,症见周身乏力,或偏身不能招举, 足不能步履,舌强语涩,神识不灵,反应欠敏, 脉象尺沉,舌淡苔腻。孔老认为此类患者肝阳已 平,脾尚困,气血不足,经脉失养,以培气固本, 健运脾肾为主,兼以渗湿清热,通经达络。常用 黄芪、白术、当归等健脾益气养血; 杜仲、桑枝、 寄生、肉苁蓉、豨莶草等益肾强腰; 配用木瓜、 威灵仙、透骨草、伸筋草、络石藤等药,化湿活 血、伸筋通络。

2 疏通经络贯穿始终

中风患者多发偏身麻木、不遂,口舌不利等, 孔老认为除了气血逆乱、清窍失养外,经络失调 也是主要原因。经脉以通顺为要,中风发病期间 瘀血、痰湿、热邪等入络,导致经脉痹阻不通, 故疏通经络应贯穿治疗始终。因病邪不同临床治 疗略有不同,血瘀阻络常见舌紫瘀斑,络脉迂曲, 用威灵仙、地龙、穿山甲、生鳖甲、桃仁、鸡血 藤、牛膝等活血通络; 痰湿阻络常见痰湿壅盛, 舌胖苔腻,治以涤痰通络,习用郁金、菖蒲、陈 皮、白矾、瓜蒌、竹沥、茯苓、半夏、橘红等; 湿热入络则多见舌红苔黄腻,治以清利湿热,渗 湿达络,常用炒牡丹皮、丝瓜络、威灵仙、滑石 粉、牛膝、豨莶草、藕节等。中风急性期火热灼 伤阴液,导致脉道燥涩,气血逆乱,经脉失于濡 养; 后期临床多表现为肢体出现震颤、偏废,痿 软,甚则脑络失养,神志欠清,治以清透余邪、 柔润和络,常用地黄、石斛、白芍、知母、黄柏, 甚至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复脉。孔老临床也 常加用当归、络石藤、伸筋草等养血柔筋,总以 经络得养,畅达为要。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65 岁,2007 年 11 月初诊。既往有 高血压、糖尿病病史,20 日前以头痛伴恶心、呕 吐发病,于外院确诊为脑梗塞,予输液治疗,仍 有头痛、头晕,发热,神识欠清,颈项发硬,语 言时有謇涩,左偏身无力,行动欠利,手足无麻 木,消谷善饥,汗多恶热,夜间为著,夜尿 2 次, 大便 2 日一行,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舌红,苔黄 腻,舌底络脉迂曲; 脉弦滑。中医诊断: 中风(中 脏腑),辨证: 肝阳上亢,痰热蒙窍,血瘀生风, 治疗以开窍、豁痰、清热兼活血通络息风。治以 清热豁痰,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方药组成: 生石 膏30 g,石决明30 g,丹参10 g,牡丹皮10 g,钩藤 10 g,藁本 3 g,胆南星 3 g,羚羊角 1. 2 g,麻黄 0. 3 g,全蝎3 g,川芎 5 g,桑寄生 30 g,川牛膝 10 g,炒杜仲 10 g,菖蒲 10 g,穿山甲 10 g,地龙 10 g,白蒺藜10 g,炒龙胆草 6 g,莲子心 10 g,鸡 血藤10 g。14 剂,水煎温服,每日1 剂,分2 次服。 药后复诊,头痛、语言謇涩、偏身无力均改 善,仍有头晕,乏力,行动迟缓,手足无麻木, 纳食正常,多汗较前改善,夜尿 2 次,大便 1 日一 行,偶有夜寐不安。舌红,苔白腻,舌底络脉迂 曲; 脉弦滑,尺沉。治以滋肾柔肝,活血息风。 方药组成: 地黄 10 g,石决明 30 g,知母 9 g,黄 柏 9 g,生蛤壳 30 g,石斛 10 g,元参 15 g,桑寄 生 30 g,火麻仁15 g,炒龙胆草 6 g,鸡血藤10 g, 地龙 10 g,牡丹皮 15 g,当归尾 9 g,地龙 10 g, 羚羊角 1. 2 g,威灵仙 10 g,神曲 10 g,鸡内金 10 g。14 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患者诸症基本改善,后守方加减调养 半年余,症状基本缓解,工作生活如常。

参考文献
[ 1] 王履. 医经溯回集[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54.
[ 2] 窦志芳, 郭蕾, 张俊龙, 等. 金元明时期中风证治规律 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23(2):128- 130.

作者简介: 马小丽,女,41 岁,硕士,副主任医 师。研究方向: 老中医经验传承及中西医结合临床。
来源:北京中医药

上一篇: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头痛、偏瘫案

下一篇:丁元庆教授如何论证中风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