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心脑血管>中风>正文

中风病与其说是外风不如说是内风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同时,也是临床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
 
《内经》虽没有提出“中风”之名,却较为详尽地描述了中风病的特征:“击仆”“大厥”“煎厥”“薄厥”,相当于突然昏仆、神志不清的症状;“偏风”“偏枯”“偏枯不用”“风痱”,相当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症状。从中也可以看出,《内经》认为薄厥等急性期在脑,偏枯等后遗症期在筋。《灵枢·刺节真邪》还提出了中风病虚人外感,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张仲景明确将这种以半身不遂为特征的疾病称为“中风”,并作为专病论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依邪中深浅区分证候类型,首开中风分型之先河。《金匮要略》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瘦,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金匮要略》亦言:“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防己地黄汤重用生地黄,开养阴法治中风之先河。
 
晋隋唐宋时期,承袭《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诸风》记载了排风汤、大八风汤、小八风散等数十首治疗中风的方剂,但其基本思想仍是扶正祛风为主。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风论治》曰: “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金元时期,突出“内伤积损,风自内生”学说。刘河间认为中风属火热为患,或心火暴盛,本质为肾虚。明清时期,中风辨证论治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中风病与其说是外风,不如说是内风。在中风病的复杂病机当中,肝肾阴虚被认为是关键所在。肝藏血而属木,体阴而用阳。一旦肝阴亏虚,阴不涵阳,肝阳上亢,化风内动,上干于脑,就会发生突然昏仆、神志不清的症状。对中风病不同时点临床信息进行前瞻性采集,选取中风病恢复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特点。中风病是以虚证为本,起病是虚实互见。急性期证候要素,实证以痰热证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为主;恢复期则实证消失,表现为虚证。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是以虚证为主,气虚主要表现疲劳、乏力、眩晕,可用补阳还五汤;阴虚主要表现在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烦躁易怒,可用补阴还五汤。(姜良铎)

上一篇:脑缺血属“中风”的范畴 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下一篇:中风病并发症防治体会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