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血栓最轻的一种病症,是脑干或大脑深部小动脉的闭塞,约40%的患者无症状。常见患者病灶对侧上下肢轻瘫或偏瘫,或功能障碍,但无失语证,也有仅表现为感觉异常,皮肤麻木不仁。
本病属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脉络空虚,忧思惊恐,或饮酒不节,或房事劳倦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血随风动,血随气移,横穿精髓,蒙蔽清窍,或上实下虚,阴阳不能制约所致。
治疗要点
1.治则:疏通经络,镇肝熄风。
2.取穴:第一穴:后溪穴,适于经络空虚,中经络证型;第二穴:外关穴,适于肝肾阴虚,经络空虚证型。
3.治疗方法:毫针治疗。
操作要点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
后溪穴:微握拳,虎口朝下,紧贴桌面,后溪穴朝上。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2~3寸,并透合谷穴,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直刺约1寸,得气后,用提插捻转强刺激,使针感下行手指。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每10分钟左右捻转1次,以增强针感,捻转3~5次,每日治疗1次。轻者5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病案举例
案1:腔隙性脑梗死(情志不遂)
王某,男,66岁,德州市德城区汽运二公司退休工人,2011年10月22日初诊。
右侧肢体麻木10余天。10天前,因情志不遂,出现右侧肢体麻木,先右上肢麻木,后右侧面部和右下肢麻木,核磁共振确定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输液(不详)7天,右下肢麻木减轻,仍右上肢外侧、右侧面部麻木,干活乏力。
来诊时,血压140/90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为气滞血瘀,络脉不通,治宜疏经通络,取后溪穴针刺。
后溪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2~3寸,并透合谷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1分钟,右上肢麻木消失,右侧面部麻木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捻转5次,每日治疗1次,针刺3次后,右侧上肢和面部有时麻木发生,改刺外关穴,针刺两次,右上肢和面部未再麻木,巩固治疗5次,随访两个月,一直未反复。
案2:腔隙性脑梗死(肝肾阴虚)
李某,女,52岁,工人,2010年7月2日初诊。
右下肢麻木,走路乏力10余天。10天前,因情志不遂,头痛头晕,右下肢麻木,走路乏力。无舌强语塞,吞咽困难。脑CT检查:腔隙性脑梗死。随即输液(丹参、葛根素液体等),仍有时下肢麻木,走路无力,前来诊治。
来诊时,血压130/80mmHg,口干欲饮,心烦易躁,有时失眠,舌质红,无舌苔,脉细数。证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所致,治宜滋阴平肝,化瘀通络,选右侧外关穴针刺。
外关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外关穴,约1.5寸,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1分钟,右下肢麻木显著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连续4次,每日1次,连续针刺3次,诸症基本缓解,巩固5次,随访两个月未复发。
临证心得
1.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肢体麻木,活动无力,西医输液未能彻底治愈。而单穴针刺外关穴、后溪穴治疗,短时间内获愈。
2.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相通,主治头面、躯干疾病的要穴,《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因此,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取外关穴针刺,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
后溪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针刺后溪穴,能使气至病所,行气活血,而通经络,使腔隙性脑梗死气血畅通,而脑组织功能恢复正常。
3.针刺效果表明,单穴针刺外关穴、后溪穴,可改善腔隙性脑梗死血液循环,调节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并有效缩短了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