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外科治疗方>泌尿外科>肾炎>正文

温补心肾治疗慢性肾衰

陈某, 男, 82 岁。有高血压病史 30 余年, 长期服 药。发现肾功能不全 3 年。2011 年 1 月至本院门诊, 当时肾功能:SCr 180 ~ 200 μmol/L。形寒怕冷, 头晕, 偶尔心悸, 夜尿频多, 大便秘结, 双下肢不肿。有脑梗、 冠心病及前列腺增生症病史。舌质黯红, 苔白厚腻, 脉 滑。证属心肾阳虚, 湿毒内蕴。治以:温补心肾, 化湿 解毒。方药以真武汤加味, 药用:熟附子(先煎)15 g, 麦冬 15 g, 川连 3 g, 桂枝 10 g, 生白芍 15 g, 细辛 5 g, 茯苓 15 g, 生白术 15 g, 干姜 5 g, 当归 15 g, 丹参 10 g, 黄芩 10 g, 积雪草 30 g, 肉苁蓉 30 g, 枳实 10 g, 制大黄 10 g, 炙甘草 5 g, 生姜 5 片。加减服用 1 个月后复查 肾功能:Scr 120 μmol/L, 头晕、 便秘等症均有减轻, 但 未完全消除。后长期就诊, 根据病情以温阳化湿法加 减, 病情稳定。2013 年 12 月 8 日复查肾功能:SCr 95 μmol/L, UA 379 μmol/L, BUN 7. 3 mmol/L, 基本正常。 按 根据五行生克理论, 见肾之病, 知当传心, 治 肾应同时治心。慢性肾衰患者心血脏病变的发生率是 普通人群的 10 ~ 30 倍, 虽然有替代治疗的保障, 但仍 约有 50% 的患者死于心脏病变及其心血管相关的并 发症。郑平东教授指出, 慢性肾衰患者初期即多伴有 高血压等心血管并发症, 随着病情进展, 多出现肾病及 心, 阳竭邪陷的病理机转, 甚至出现心肾综合征等病 变。见微而知著, 见危而知机, 心肾同治, 温补心肾则 在战略上守其必攻之处, 应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真武汤是治疗慢性肾衰脾肾阳虚证的主要代表方剂, 研究表明本方主要具有增加尿量, 降低肌酐、 尿素氮, 提高心肌收缩力, 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 [7 ] 。我们在既 往研究的基础上, 参考倪海厦等 [8 ] 老中医的经验, 临床 选取真武汤加桂枝、 黄连、 当归、 细辛、 制大黄、 麦冬、 炙 甘草等药物, 增强温补心肾功效, 温阳化湿, 佐以补母 泻子, 补肺以生肾水, 泻肝以解肾毒, 治疗早中期慢性 肾衰 20 余例, 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部分患者肾功能 恢复至正常范围。

5 见脾之病, 脾肾同治— — —温肾以健脾止泻 张某, 男, 35 岁。2009 年 11 月 18 日初诊。腹泻 多年, 多处诊疗乏效, 大便每日 5 次以上, 伴腹痛, 泻后 痛减, 水样便或溏薄, 为痛泻药方证。然腹中怕冷, 腹 胀, 遇冷则泻, 显示中阳不足。面白少华, 舌淡红, 苔白 腻, 夹湿之象, 脉细弦。证属:中阳不足, 肝郁脾虚。治 拟:温阳健脾, 疏肝化湿。方以附子理中汤合痛泻药方 加味:熟附子(先煎)15 g, 干姜 5 g, 党参 20 g, 炒白术 芍各 15 g, 炒防风 20 g, 陈皮 10 g, 炒薏苡仁 30 g, 淮山 药 30 g, 红花 10 g, 柴胡 6 g, 白茯苓 15 g, 炙甘草 9 g。 7 剂。复诊:大便每日减为 2 次, 腹痛已除, 原方稍事 加减而愈。

按 脾阳亏虚, 土不治水则水湿不化, 以饮食不慎 或受冷导致阴寒凝滞, 肾阳亦亏, 更不能温煦脾阳, 形 成恶性循环。肾阳虚则肝气不舒, 时而横逆犯土, 则见 腹痛则泻, 泻后痛减等症。故在健脾化湿基础上加熟 附子温肾阳方取得理想效果;既往他医亦曾用痛泻药 方加味, 但没有考虑到脾病及肾, 畏惧附子之热, 故治 疗乏效。此外, 治疗水泻的 “分水神丹” 用白术加车前 子 “利小便以实大便” , 也可以说是从治水来治脾土 病。

很多医家运用五行生克思想也有很多的报道和经 验, 也给我们很多启迪 。《针灸真髓》 提到“疾病→膈 →期门→肝→章门→脾→京门→肾” 的疾病传变顺 序 [9 ] 和风邪 “风门→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滑肉 门→天枢→大巨→期门→心→肺” 的侵入顺序 [9 ] 。说 明这个规律是存在的, 我们的以上病例也初步体现了 经方中五行生克中“即病防变” 思想对临床的指导价 值。但是是否所有的疾病都会按照这个规律传变, 进 而进行治疗呢? 却不尽然。五行中复有五行, 临床上 我们也看到很多案例, 如用平胃散治疗脾湿入心导致 的心律失常、 用八珍汤健脾养血治疗心肌缺血等, 因为 心脏是平滑肌组成, 脾主肌肉, 根据虚实运用健脾或化 湿的方法都能取效, 不一定从肺论治, 案 3 中第 2 个案 例也有从健脾入手的思路。

“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 , 临床上也有很多病 例因体质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出现不循生克规律 的特殊传变现象 ,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提 出 :“然其卒发者, 不必治于传, 或其传化有不以次, 不 以次入者, 忧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 故令人有大病 矣。 ”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中对于五脏虚实不同情况 下的生克变化也有很深的论述。故而不能生搬硬套, 需要我们 “因时、 因地、 因人” 制宜, 或进一步辨析“五 行中复有五行” , 详细诊察病机,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 案, 这才是中医诊疗的精髓所在。

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孙成力 陆文 高建东 陶慧琳 杨柳 朱珀 何立群

上一篇:瘀论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证经验

下一篇:肾病综合征中医治疗总结了一套独特经验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