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外科治疗方>泌尿外科>肾炎>正文

水肿的辨证分型 水肿的治疗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癌症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
 
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中医学称之为水气,亦称为水肿。水肿是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其积聚的体液来自血浆,其钠与水的比例与血浆大致相同。习惯上,将过多的体液在体腔中积聚称为积水或积液,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心包积水等。中医水肿定义: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称水肿。
 
水肿的分类
 
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
 
现在临床常根据水肿波及的范围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水肿;根据水肿发生的部位分为脑水肿、喉头水肿、肺水肿、下肢水肿等;根据水肿发生原因分为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炎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等。
 
水肿的辨证分型
 
元代《丹溪心法·水肿》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
 
阳水: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紧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水肿的治疗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水肿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益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黄芪为首选的补气药,但其健脾利水消肿之功亦卓。早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创制防己黄芪汤,用黄芪一两余,配防己、白术等,治疗“风水脉浮身重”。对气虚水湿停聚引起的水肿胀满,重用单味黄芪或配伍确有佳效。
 
另外,水肿是癌症晚期患者常见的症状,上腔静脉综合征导致的头面部水肿、癌性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和脑水肿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利水抗癌成为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方法以及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环节。下面介绍一个治疗癌性水肿的食疗方鱼腥草小豆粥。
 
鱼腥草20~30克,赤小豆适量,冰糖适量。将鱼腥草水煎15分钟,倾出汤液,在汤液中放入赤小豆60克,稍加水煮至豆烂。每日1剂,加冰拌食。主治肺癌及癌性胸、腹水。(李忠)

上一篇:附子配桂枝温阳利水治特发性水肿

下一篇:总结治疗淀粉样变性肾病的经验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