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肠炎>正文

大肠癌采用散结祛癌方加减治之

大肠癌证候常表现为虚实夹杂,辨证治疗首先要定病性,然后定治则。辨病性重在辨气病、血病及新病、久病。病在气者,其聚散无常,痞满无形,推之则动,痛无定处,治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其块坚硬不散,固定不移,摧之不动,痛有定处,治以活血化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并遵循《黄帝内经》“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猛攻、峻伐,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

李某,男,65岁,2006年6月20日行“回盲部肿瘤切除术”,出院诊断为:结肠管状腺癌Ⅰ级,初期症状为:右下腹部疼痛伴有大便性状改变8个月,手术后大便正常,日一次,睡眠差,胃纳可,晨起口干,夜尿三次,舌红苔中黄,脉弦细。检查血糖升高,AFP:1000ng/ml,CEA:17.1ng/ml。沈师辨证后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血瘀湿阻。考虑到本病患者脾阳虚损,损及肾阳后出现夜尿频多等症状,更加重了精微流失,造成本更虚的结果,因此沈师认为本病温散之余也要结合収涩治标之术,治疗上采用散结祛癌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鳖甲15g(先煎),牡蛎30g(先煎),龙骨15g(先煎),党参15g,麦冬10g,茯苓10g,淮山15g,炙黄芪30g,石斛10 g,远志5g,刺蒺藜15g,益智仁10g,桑螵蛸10g,莲须5g,芡实15g。服用期间睡眠改善,夜尿减少,随证一年后,患者身体明显好转,病程中未出现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体重增加,面色较前红润,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组成】鳖甲15g(先煎),牡蛎30g(先煎),龙骨15g(先煎),党参15g,麦冬10g,茯苓10g,淮山15g,炙黄芪30g,石斛10 g,远志5g,刺蒺藜15g。

【功效】软坚散结,健脾活血

【主治】下腹疼痛,痛有定处,或可摸及肿物,大便滞下,便形扁细,或便下紫秽脓血,脘腹胀痛,纳差乏力,日渐消瘦,口干喜饮,舌苔黄,舌质晦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涩。

【组方原理】总的说来,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因此发生在上述解剖位置的恶性肿瘤皆可统称为大肠癌。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以直肠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为最多,约占60%~7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使本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居第4位,成为严重威胁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是大肠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大肠癌手术治疗、放化疗等治疗方法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在术后恢复、减低放化疗毒副反应,同时在单药抗肿瘤治疗、抗转移、抗复发、预防、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提高生存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肠癌的中医病名较多,历代比较公认的病名有“肠蕈”、“肠溜”、“锁肛痔”、“肠积”。对于大肠癌出现肠梗阻为主的一般也有称“肠结”;对于大肠癌出现便血为主时则称“肠风”、“便血”等;也有称“腹痛”、“积聚”、“癥瘕”、“下痢”、“脏毒”等。中医认为大肠癌的产生是由于素体脾肾不足,或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损伤肝脾,致脾肾虚弱,加之热毒蕴结,火热湿毒下注肠道,日久积结而成。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脾虚、肾亏为本,湿热、火毒、瘀滞为标。辨证分型主要为脾虚痰湿、湿热蕴毒、瘀毒内结、气血双亏、脾肾阳虚等,治疗上主要以健脾益肾、清热化湿、解毒攻坚、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为法。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脾虚湿毒瘀阻,尤其本病患者求治于中医之时多是在经过了手术或化疗之后,脾胃受损,正气亏虚,肝气不畅,气机逆乱,气血瘀滞,湿毒聚结,下注于少腹而成。其病情较为复杂,病在气分亦在血分,亦久病亦新病。故治以软坚散结,健脾活血。方用党参黄芪茯苓和淮山之属健脾益气,滋养后天之本;鳖甲、牡蛎、龙骨和刺蒺藜软坚散结,舒通气机,治其标;病久阴液耗伤因此酌加石斛养阴,如此诸药合用,既能减轻肿瘤症状,又能抑制本病的复发和转移,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加减运用】下腹隐痛,大便滞下,口干口苦,加槐花10g、地榆10g和败酱草12g;伴脘腹胀闷,加黄连6g、厚朴9g;舌苔白厚或黄腻,加生薏苡仁15 g和金银花15g。还可酌情选择下列抗癌解毒类药一二种加入配方: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黄药子,山慈菇,半边莲等以巩固疗效。

上一篇:基于“虚”本质的大肠癌辨证论治方法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