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问题简述 |
|
精神问题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受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是心理活动中的轻度创伤。心理问题往往只是暂时的,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在特定情况下,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其社会功能完好无损,往往不需要经过治疗。
二、轻性精神障碍,一般来讲,轻性精神障碍病人发病前大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缺陷,发病多与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亦以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这类病人一般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三、重性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等。这类病人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为异常,不能适应社会环境,脱离现实,否认有病,多拒绝治疗。
要防治精神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进行心理卫生保健,树立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团体利益的要求下,能使个性得到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充满信心,诚挚地关爱他人,是漫步心理健康之路的指南针。
防治精神疾病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精神康复的含义远不止精神病人治好后能够不打不闹,不影响他人于此。概括来说,精神疾病的康复包括四个方面:
一、医学康复,通过各种医疗手段消除症状、治愈疾病,这是精神疾病康复的基本前提。
二、心理康复,精神疾病本身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为此,要特别重视心理的康复。心理康复又叫教育康复。教育的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还包括他们的亲友。精神疾病的康复离不开病人亲友的关怀、照料。
三、社会康复,精神病人患病时间长了,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病人会出现“幼稚化”的言行,药物治疗一般难以奏效。要让精神病人重返社会,一是由家属鼓励病人自理生活、参加社交,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二是社会应为精神病人提供更多人际交往的机会,减少病人在与正常人交往中受到的偏见与歧视,这就需要提高大众的精神卫生素质。
四、职业康复,疾病会导致的职业技能退化,常常使精神病人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屡屡受挫,以致丧失工作的机会。职业康复更需要训练,而且需要在适合精神病人特点的环境中进行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