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痢疾 |
|
慢性痢疾,如休息痢、阴虚痢、虚寒痢及劳痢,可以由急性痢疾转变而来,也可起病即呈现慢性过程。慢性痢疾,一般病情缠绵,治疗难以奏效,但只要辨证确切,治疗精当,大多能得以缓解或痊愈,但若失治或不注意调养,病情常易逐步加重而入损途。
(1)休息痢:下痢时作时止,日久不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过度劳累或思虑郁怒而诱发。发作时,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粘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涩。
治宜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方用连理汤加味:
党参10g ,炒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黄连5g,茯苓10g,槟榔10g,木香6g,枳实10g。
若由思虑劳心所伤,可合归脾汤:
炒白术15g,茯神15g,黄芪15g,龙眼肉15g,酸枣仁15g ,党参10g,木香6g,炙草6g,当归3g,远志3g,生姜6g,大枣5枚。
若由七情郁怒而起,可合痛泻要方(见中医久泻治疗)抑肝扶脾;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治宜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方用温脾汤:
大黄12g,熟附子9g(先煎45~60分钟),干姜6g,人参9g(文火另煎),甘草3g,当归10g,官桂6g,木香10g。
(2)阴虚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作痛,虚坐努责(里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黄连阿胶汤去鸡子黄加当归、炮姜、瓜蒌及甘草。
黄连5g,黄芩8g,阿胶10g(烊化),白芍10g,当归10g,炮姜5g,瓜蒌10g,甘草5g
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10g,石斛15g以养阴生津;如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莲、地榆炭各10g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皮各10g以清解湿热。
(3)虚寒痢:症见下痢稀薄,夹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薄白,脉沉细而弱。
轻证治宜温中驱寒,健脾化湿,方用附子理中丸:
熟附子10g(先煎45~60分钟),党参10g,干姜5g,炒白术9g,炙草6g。
可加煨肉豆蔻、茯苓各9g,以助健脾燥湿之功。
重证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桃花汤: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
真人养脏汤:党参10g,当归9g,炒白术12g,煨肉豆蔻12g,肉桂3g,炙草6g,白芍15g,煨木香9g,煨诃子肉12g,炙罂粟壳3g。
二方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有时二方可合用,但罂粟壳不可久服。
若病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见中医久泻治疗)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4)劳痢:症见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形体虚羸,手脚心发热,饮食无味,怯寒少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皮毛枯萎,肌肤不泽,两目无神,舌苔黄或淡白,脉细弱无力或虚大。
治宜健脾益胃,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肉及陈皮。
党参10g ,炒白术9g,茯苓9g,山药9g,莲子肉9g,陈皮9g,炙甘草6g。
|
忠告:本站腹泻防治专题丛书可能非最新版,有关“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痢疾”内容请不要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
【关闭窗口】
【返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