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正文

阐释针刺治消化不良的中枢机制

近年来围绕“针刺胃肠调节效应及其中枢机制”研究方向,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多个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枢机理研究和疗效预测研究。研究结果在证实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的基础上,从中枢整合的角度揭示了针刺疗效的作用机理,肯定了基于患者基线期机体状态筛选针灸适宜人群、预测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可行性。
 
用高质量证据证实有效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化不良,以其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显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消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功能性消化不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等在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回顾、评价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结果、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古今选经用穴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两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一是以7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针刺胃经特定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其疗效显著优于等待治疗和阳性药物(伊托必利)治疗,证实了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性。同时,还发现针刺经穴疗效优于非经非穴,针刺胃经特定穴疗效优于胆经特定穴,针刺胃经特定穴疗效优于胃经非特定穴,从三个层次证实了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客观存在。此外,研究结果还首次证实了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症状改善优于亚型上腹痛综合征。
 
二是以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对象,发现辨证循经取穴组治疗效应显著优于非经非穴组,且这种优势可以持续至24周随访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教授等以278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假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在治疗结束后的12周随访期间,其疗效持续存在。
 
上述研究用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证实了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被纳入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和加拿大胃肠病学协会(CAG)制定的《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指南》。
 
用可视化证据阐释中枢机制
 
作为一种典型的脑-肠互动异常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笔者带领团队在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寻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枢病理变化关键脑区的基础上,从二个层次阐释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枢机制。
 
一是采用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发现,与针刺非经非穴、胆经穴位相比,针刺胃经穴位能显著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异常增高的脑葡萄糖代谢,其中对自我平衡网络脑区的调节尤为显著,对前扣带回、脑岛、丘脑等病情相关脑区的显著调节与针刺治疗效应密切相关。
 
二是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针刺胃经穴位胃肠调节效应的中枢整合受到穴位配伍、针刺得气、机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枢整合效应具有靶向性、网络性和条件性的特征。其中,靶向性是指针刺胃经特定穴可实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异常脑功能活动的靶向调节;网络性是指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异常脑功能的调节不仅局限于单个脑区,还可对多个脑区构成的功能网络进行调节;而条件性则是指针刺经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异常脑功能的调节受到得气状况、穴位配伍、机体状态等条件影响而呈现出一定差异。
 
用智能化技术开展疗效预测
 
笔者带领团队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基线期临床症状特征、情绪心理状态、神经影像表征,开展了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预测研究。结果发现,基于功能脑网络特征、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特征、情绪心理状态等脑肠多维数据特征构建疗效预测模型可以显著提升模型预测性能,其预测针刺高/低响应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正确率为88%,预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具体改善的决策系数为0.44,中央前回、眶额皮层、尾状核相关功能连接对预测结果的贡献最为显著。该研究结果表明,基线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机体状态、脑网络连接模式蕴含了预测针刺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关键信息,而基于脑肠多维数据特征建立疗效预测模型,有望更为精准地实现对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预测和适宜人群的筛选。
 
综上,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的持续性效应;以脑岛、前扣带回等为核心的自我平衡网络是针刺实现胃肠调节效应的关键区域,但调节的强度和广度受针刺得气、穴位配伍等因素影响;基于脑肠多维数据有望实现对针刺效应的准确预测,助力精准治疗。(曾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邵祖燕从郁论治反流性食管炎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