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本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俗称“红眼”或“火眼”。常见的细菌有科一韦(Koch-Weeks)杆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般多在春夏暖和季节 流行,但由肺炎双球菌引起者多见于冬季。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1-3天,急性发病,两眼同时或先后相隔1-2天发病。患者自觉刺痒及异物感,进而烧灼、畏光、眼睑因肿胀难于睁开。有时因分泌过多感到视力模糊,出现虹视,除去分泌物后,视力立即恢复。
2.分泌物为粘液或粘液脓性,可粘着睑缘及睫毛,晨起封闭睑裂。重者分泌物中的纤维蛋白凝成乳白色假膜,附着在睑膜结膜的表面,很易用镊子剥离,留下有轻微的出血面,但无组织缺损。检查时,应与真膜区别,后者呈灰黄色,由白喉杆菌引起,为大量的纤维蛋白与坏死的结膜凝结而成,不易剥离,如强行除去,其下露出溃疡面,引起出血及组织损伤,临床上叫做膜性结膜炎。
3.睑球结膜充血,以睑结膜及穹窿结膜最明显,有时尚可合并球结膜水肿,眼睑红肿。由科-韦氏杆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者,结膜下常有出血点,球结膜水肿。
4.发病3-4天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约两周痊愈,可并发边缘性角膜浸润或溃疡。
(三)治疗
1.点抗生素眼药水,0.25%氯霉素、0.5%金霉素、0.4%庆大霉素、1~2.5%链霉素,0.5%卡那霉素,每1~2小时一次,晚间涂以抗生素眼膏,也可用15%磺胺醋酰钠及5%磺胺嘧啶眼液或眼膏。必要时早期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或检查致病菌并作药敏试验。
2.分泌物过多,可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水冲洗,每日2~3次。
3.禁忌包扎及热敷。
4.治疗必须及时、彻底,在症状基本消退后,尚应继续点药1~2周,以防转成慢性或复发。
(四)预防:
见结膜炎概述。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也应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一)病因
1.感染因素: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未完全治愈而转为慢性;可开始时感染的细菌数量不大,病菌毒力不强,或病人抵抗力强,在发病之初症状轻微,病人不予注意,迁延为慢性。Morax-Axenfeld双杆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可引起此病。
2.非感染因素:不良环境的刺激,如异物.风沙.烟尘.强光等;其它眼病的影响,如倒睫.泪道堵塞,睑板腺分泌旺盛,睑缘炎.屈光不正.隐斜视等;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烟、洒过度或长期应用某些刺激性眼药或化妆品,均可成为慢性结膜炎的病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患眼刺痒、灼热感.刺痛.异物感。晚间或阅读时较显著,且有眼疲劳感。分泌物不多,常为粘液性,晨起时易将眼睑粘着。也有感觉眼部干燥者。病人自觉症状往往较客观检查所见严重,但也有无任何不适者。
2.体征:轻者仅有结膜稍充血,但持续日久者,泪阜部及睑结膜略显肥厚,睑缘轻度充血,白天眦部有白色泡沫状分泌物。
(三)治疗
首先是去除致病因。其次是滴0.25~0.5%硫酸锌眼药水,每日3次。如为葡萄球菌感染,则可滴用氯霉素或磺胺醋酰钠眼药水。久治不愈者,应作屈光及眼底检查,并给予适当矫正。
(一)病因
由淋球菌引起。成年人主要为淋菌性急性尿道炎的自身感染,单眼多于双眼。新生儿则为产道感染,常双眼同时发病。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2~4天,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因分泌物特多且为脓性故又称脓漏眼。眼睑肿胀,结膜水肿,病情发展急速,4~5天达高潮,3~6周才渐消退,可并发角膜溃疡和穿孔。一般新生儿的病情较成年人为轻。
(三)治疗
1.结膜囊冲洗:脓性分泌物多时,用生理盐水或多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结膜囊,冲洗时患者头歪向患眼侧以防健眼被传染。
2.青霉素制剂:局部可点1%的硫苄青素液,3~5分钟一次,全身肌注青霉素,待症状消失后继续点药数日。
3.淋必治(Jrobicin):对青霉过敏或耐药者可肌注淋必治2g一次,对顽固病例可肌注两次。
(四)预防
1.病人严格隔离,一眼患病,健眼戴透明眼罩,眼鼻侧要封严,颞侧开放透气。
2.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并专用,用过的敷料要烧掉。
3.患者不能到公共场所,小便或接触眼后手要消毒以防传染给他人及健眼。
4.患者淋菌性尿道炎的孕妇,产前应治愈,婴儿出生后应立即用抗生素眼液或1%硫酸银点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发生。
5.医护人员在诊治病人时应戴保护眼镜。接诊后应及时用消毒液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