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西医备考\《基础护理学》\
 《基础护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护理发展简史

护理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进行自我保护的产物。护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护士是以护理专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科技工作者。

护理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

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的内涵随着医学科学的日益发展而不断拓展,狭义的护理是指护理工作者所从事的以照料病人为主的医疗、护理技术工作,如对老幼病残者的照顾,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满足人类生、老、病、死的护理需求等。广义的护理,是指一项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专业是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力的基础上,改善、维持或恢复人们所需要的生理、心理健康和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护理的起源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远古人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经受了猛兽的伤害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摧残,自我保护成为第一需要。北京猿人在火的应用中,逐步认识到烧热的石块、砂土不仅可以给局部供热,还可以消除疼痛。原始人创造了“砭石”和“石针”,以之作为解除病痛的工具。当人类社会发展至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氏族内部分工男子狩猎,妇女负责管理氏族内部事务,采集野生植物,照顾老、幼、病、残者,家庭的雏形由此产生。护理象征着母爱,初始的家庭或自我护理意识成为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它伴随着人类的存在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发展。

三、古代护理

医护为一体是古代护理的特点之一,19世纪之前,世界各国都没有护理专业。被古希腊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很重视护理,他教患者漱洗口腔,指导精神病病人欣赏音乐,调节心脏病,肾脏病患者的饮食,从现代观点看,这些都是有益于病人康复的护理。我国传统医学专著中并无“护理”两字,但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三分治,七分养”。它包括改善病人的休养环境和心态,加强营养调理,注重动、静结合的体质锻炼等,这些都是中医辨证施护的精华。历代名医如华佗,他擅长外科,医术高明,且医护兼任。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他虽然是著名的药学家,而他能医善护,为病人煎药、喂药,被传为佳话。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保健思想,以及“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性,以从其意”,强调了解、关心病人疾苦,进行针对性疏导的整体观点;还有唐代杰出医药学家孙思邈创造的葱叶去尖插入尿道,引出尿液的导尿术;明、清时代为防治瘟病而采用的燃烧艾叶、喷洒雄黄酒消毒空气和环境,用蒸汽消毒法处理传染病人的衣物等护理技术,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古代护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受宗教影响至深。在东方佛教、西方基督教支配下,救护病残者成为宗教的慈善事业。僧人、修女治疗、护理病人,主要以怜悯、施恩的人道主义精神照顾患者,应用科学技术是有限的。正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决定,15世纪以前的护理只能是以一种劳务的方式存在,处于家庭护理、经验护理阶段。

四、近代护理

近代护理是在中世纪之后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上起步的。比利时人维萨里(Vesalius1514~1561年)医生解剖尸体,用直接观擦法写出了第一部人体解剖学;英国医生维廉哈维(william Harver,1578~1675年)以实验法发现了血液循环;随之,细菌学、消毒法、麻醉术等一系列的医学发明和重大突破,为建立近代护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发展的条件。

(一)佛罗伦斯

南丁格林(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年)与近代护理、 近代护理学与护士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南丁格尔,为使护理成为一门科学、一种专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南丁格尔出身于贵族之家,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懂德、法、意大利等国语言,富有同情心,性格坚毅,具有开拓精神。1851年,她不顾家人阻挠,有目的的学习护理、卫生及伦理学课程,并毅然决定献身于护理事业。1854-1856年,英、俄、土耳其等国在克里米亚交战,英军伤亡惨重。英政府选定南丁格尔,由她率领38名训练不足的“护士”奔赴战地医院,负责救护工作。她克服重重困难,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精湛的护理技术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使伤员的死亡率由原来的50%降至2.2%(《英国百科全书》1979年版)。南丁格尔的创造性劳动,证明了护理的永恒价值和科学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护理工作的看法,震动了全英国。通过实践,南丁格尔坚信护理是科学事业,护士必须接受严格正规的科学训练,只有品德高尚、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能胜任。1860年,她用英国政府奖励她的44000英磅,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近代科学护理事业打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救护伤员的卓越成就和牺牲精神,被国际红十字会确认为是红十字会工作的开端,为表彰她的功绩,1883年英国皇室授予她勋章;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决定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作为奖励世界各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护士的最高荣誉。人们为了纪念她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以其为护理事业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成为全世界护士的楷模。她是近代护理学的奠基人。

(二)我国近代护理概述

我国近代护理学是随西医的传入而起始的。1935年,在广东省建立的第一所西医医院,外国人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短训班形式培训护理人员。1887年,美国护士在上海妇孺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1888年,在福州开办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首届只招收了3名女生。那时医院的护理领导和护校校长、教师等多由外国人担任,护士教材、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士的培训方法等都承袭了西方的观点和习惯,形成欧美式的中国护理专业。

1912年中华护士会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并对全国护校注册。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护士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钟茂芳是第一位被选为学会副理事长的中国护士。钟茂芳认为从事护理事业的人是学识的人,应称之为“士”,故将“nurse”创译为“护士”,被沿用至今。那时的理事长由外国人担任,直至1924年才由我国护士伍哲英接任理事长。1922年,我国参加国际护士会。1925年,中华护士会第一次派代表出席在芬兰召开的国际护士会会员国代表大会。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联合燕京、金陵、东吴、岭南大学创办高等护理教育,学制4-5年,并授予毕业学士学位。1932年在南京创立我国第一所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过60年(1888-1948年)的漫长岁月,正式注册的护校只有180所,总计培养护士3万多人,远不能满足亿万人民对卫生保健事业的实际需要。

(三)人民革命战争中的护理事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护理工作始于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早1928年井岗山的红军医院,就附设有看护训练班。1931年底创立的我军第一所医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长征之前培训看护300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护理教育趋向正规、普及、培养了大批优秀护理人才。1941年、1942年护士节,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党和革命领袖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广大护理工作者,他们浴血奋战,艰苦创业,默默奉献,谱写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在我国近代护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五、我国现代护理的发展

我国现代护理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是中国成立后护理工作的规划、整顿、发展期。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护理专业的规划,护士教育被定为中专,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由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编护理教材。同年8月,召开中国护士学会第十七届全国理事会,改选理事,沈云晖同志当选为理事长,特聘中央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和全国妇联主席邓颖超同志为名誉理事长,学会工作从此进入了新阶段。1954年5月创办《护理杂志》。1958年护士学会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护士生活、政治待遇、发展前途等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充分调动了全国护士的工作热情。护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创造并推广无痛注射法,创立“三级护理”、“查对制度”,使护理工作逐步规范化。专科护理技术有重大突破,邱财康大面积烧伤被救治存活,王存柏断肢再植成功,都代表了我国解放初期的护理专业发展水平,并为护理学从一门技艺向独立学科发展创造了条件。

1966年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事业遭受挫折,医院规章制度被废除,管理混乱;护校停办,人才培养断层;学会工作中止,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但广大护士坚守岗位,积极参加医疗队,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改善广大农村和社区群众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出了成绩。

1976年10月以后,迎来了建设我国现代护理的春天。国家卫生部于1979年先后颁发了《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从宏观上强化了对护理专业的管理,加速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进程。1982年卫生部医政司成立城市护理处;各医院重建护理部;狠抓人才培养,充实护理队伍,至1990年,我国护士增至100万人左右;进一步建立、健全护理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标准;中等护理教育得到加强。据1984年统计,全国有独立护校及设有护理专业的卫生学校共439所。1984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提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规格的护理教育要求;1985年批准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医科大学设置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同时,大专护理、护理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一个中专、大专、本科齐全的护理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

1979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明确规定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这一重大举措,对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变护士的知识结构,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护理专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1980年以来,我国现代护理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①护理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身心结合的整体护理、责任制护理在逐步展开。②护理功能得到拓展,从医院护理逐渐走向社区护理。③护理装备有所更新。④护理业务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心理护理、重症监护、器官移植、显微外科等专科护理技术发展较快。⑤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带来护士知识结构的改善,一批知识品位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正在茁壮成长。⑥护理学会在为推动我国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加速人才培养,开展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1977年9月《护理杂志》复刊,1981年改名为《中华护理杂志》,同年4月,该杂志与国外护理期刊交流。⑦1985年中国护理中心建成,对我国现代护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推动作用。⑧1983年,我国著名护理专家王秀瑛教授以她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成为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此后,又有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林菊英等10多位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老一辈护理专家和无数优秀护士对护理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我国现代护理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

回顾护理发展史,我们认识到护理是人类的一项崇高事业,我们应该奋发进取,做有追求、有学问、有创造精神的跨世纪的护理事业接班人,为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