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实用手册\《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第二节 传染病

麻疹

麻疹俗称“痧子”,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在麻疹疫苗没有发明之前,几乎年年流行,没有一个孩子能幸免。自从本世纪60年代初使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的发病逐年明显下降,周期性流行规律随之消失,发病季节推迟到3~5月份,发病年龄向大年龄组移动。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病儿鼻、咽、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内,患者眼泪、鼻涕、唾液内都含有大量病毒。通过咳嗽、喷嚏等直接传播,传染性极强。但麻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弱,日光下晒20分钟就失去致病力,因此,被患儿污染的衣服、玩具等间接传播较少。麻疹多发于冬春季,但四季都有散在病例。6个月以内婴儿,由于从母体内获得麻疹抗体,可获得暂时免疫。一次得病,终身免疫。

麻疹从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7~21天,平均9~12天,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潜伏期可延长到28天。病初先有发热,一般持续在39℃以上,伴有咳嗽、流泪、流涕和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类似伤风感冒,两眼充血怕光,有时可有精神不振、呕吐和腹泻,婴幼儿可有惊厥。高热3天后,口腔第二臼齿相对的颊粘膜上可发现细小白点,如粉红纸上撒了粉笔粉,这种小点称“麻疹粘膜斑”,又称科氏斑,是麻疹早期出现的明显特征。第四天,也就是出现麻疹粘膜斑的第二天,全身出现皮疹,先耳后发际,渐渐蔓延到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手掌和脚底;一般2~5天出齐。皮疹起初是分散细小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多而呈鲜红色,后融成暗红色。用手指压之可使皮疹暂时退色。如皮疹呈现出血性或疱疹性,提示病情严重。出疹期间体温可达40℃,全身症状加重,精神萎靡,咳嗽加剧,两眼红肿,声音嘶哑,十分痛苦。皮疹出齐后,病情开始好转,若无并发症,体温在12~24小时内降至正常,皮疹逐渐消退,遗留浅褐色斑痕,最后完全消失,这是麻疹的又一特征。退疹时皮肤可有细小脱屑。

体质较弱和营养不良的病儿,在皮疹尚未出齐之前,皮疹突然隐退,持续发热,全身症状加重,是病情恶化的预兆。

如咳嗽明显,发热不退,呼吸急促,面色青紫,提示并发肺炎。肺炎是麻疹常见并发症,也是造成麻疹死亡的原因之一。

麻疹发病过程中,由于心肌已经受到病毒侵犯,一旦并发肺炎,更易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冷而青紫、心音低、心率快、呼吸急促和肝脏肿大,这是极其危险的征象,应立即抢救。如病儿声音嘶哑,喉部通气不畅,是并发喉炎表现,轻度喉炎预后良好,严重者应作气管切开。少数病儿并发脑炎和表现为高热不退、呕吐、抽搐、神志不清和肢体瘫痪。此外,麻疹后常发生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症,不注意眼、口、鼻清洁,常可发生角膜溃疡、穿孔、失明和口腔粘膜溃疡等症。

麻疹无特效药物治疗,应尽量卧床休息,限制过度活动直至病愈为止。居室应空气流通,但应避免穿堂风。室内光线不宜太强,不必过分紧闭门窗。应注意保暖,但穿戴包盖不必过多。多饮温开水、热汤或鲜芦根水。食物应富有营养,多吃蛋类、豆腐和豆浆、肉类和乳类,以免发生营养不良。注意皮肤、眼、鼻和口腔清洁,以免发生皮肤粘膜并发症。体温过高可用小剂量(一般用1/2~2/3)复方阿司匹林退热,或额部冷敷,或用温水擦身或温水浴。如果眼部分泌物过多,可用0.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咳嗽剧烈可用止咳糖浆。烦躁不安可适当服用镇静剂。皮疹透发不好,可用透疹散(西河柳、芫荽、生麻黄)熏洗,促进疹子透发。并发肺炎、喉炎或脑炎等症时,应即送医院诊治。

预防麻疹的关键是凡满8足月儿童按时接种麻疹疫苗,4足岁时再加强一次。一旦发现麻疹及早隔离治疗,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密切接触者在接触后3天内可用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并作医学观察3周。年幼、体弱和患病的易感儿童接触麻疹后,也可采用被动免疫,肌肉注射人血或胎血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发生或只发生轻型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