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金中梁 一日中阴阳变化消长 择时辰服药

择时用药法临床应用发微

金中梁老师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已6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各类杂症,能自出机杼,圆机活法,多有发明,巧于择时用药,笔者有幸随金老师临证多年,体悟到择时用药确关乎疗效,今以抛砖引玉。
 
一日中阴阳变化消长,择时辰服药
天人相应,天地有阴阳消长更替现象,人体的阴阳之气也发生着同样的节律性变化。《灵枢·营卫生会》曰:“日中而阳隆,为重阳,夜半而阴隆,为重阴……夜半后而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一日之中昼夜阴阳的消长规律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会产生影响,临证若顺应这种规律可收宏效。
 
1. 晨服
温补阳气之剂宜晨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与人体阳气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清晨阳气升,人身之阳气也应之而升,因此予温补阳气之剂可促阳气升发畅达。类似病种临床颇多,举阳痿为例。当今社会节奏快,男性工作强度大,生活负担重,熬夜晚睡已常态,如此日复一日,以致阳气亏虚,脏腑虚损,精血不足,最终宗筋失养,阳事不兴。《黄帝内经》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己虚,气门乃闭”。金老师指出,白昼男子阳气已有损,夜间阳气更加收敛,同房再耗阳气,以致阳气亏虚而不举。对此嘱其清晨服药,常可获良效。早晨阳气萌动之时,投之于益气补阳之剂,促体内阳气升发。
 
2.夜服
养心安神汤剂需夜服。不寐病,《黄帝内经》认为“阳不入阴”为其病机,《类证治裁·不寐》也记载:“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自古就有医家认为安神药宜夜卧服用,最早见于宋代许叔微,其以辰砂远志丸镇心安神,嘱夜卧时姜汤送下。又如《校注妇人良方》的天王补心丹,记载有“临卧竹叶煎汤送下”。因入夜之际人体阳气收藏,心神入舍。此时服安神药可引阳入阴,导神归舍使神安而寐。若按常法上下午各服其半,所服之药抑制人体阳气之上升,干扰阴阳的消长节律,以致白昼不精,夜益不瞑。故前人云:“药可治病,亦可致病”。古时常以丸剂临卧前服用,现代多投以汤剂,金老师将古法总结、改进:头汁待临睡前半小时服下,再煮取二汁晚饭前服。头汁浓而药效佳,故宜临卧前服,二汁效稍逊,晚饭前服可顺势助阳入阴。通过先服二汁而后服头汁的方法,以达最佳的疗效。
 
一年中季节气候不同,择节令用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中季节气候不同,治法各异,如“冬病夏治”“冬病冬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金老师利用节气之气候,人体之气运动随之而变,或萌动、或潜藏、或舒展,使慢性疾病常有向愈之机,配合节令服药法,往往能缩短疗程,治愈一些慢性病
 
1.芒种服
芒种节气后用药可防治疰夏病、痧症。清代雷少逸《时病论》谓疰夏为“春末夏初”之病,并载:“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明清之后,以痧命名的病症逐渐增至百种以上[1],金老师临证之痧症常在梅雨时节,人们感受外邪后,表现如头痛、烦闷、眩晕胸闷、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腹泻等。以上病症现代医学检查无阳性结果,患者确有所苦。金老师认为其病机为暑湿之气外侵机体,邪气困阻脾胃。总结出好发人群3类:汗多者,其人腠理不固,易受外邪侵犯;不汗者,女性多见,鬼门不开,暑邪、湿邪不能向外透达;肥胖者,肥人多痰湿,常伴肌肤油腻,汗出不畅。上述病症的治疗,用药时机尤为关键,一般定于芒种后1周。逢天气日渐升温,梅雨季至,正当湿热交蕴,以藿朴夏苓汤解表化湿、通畅三焦为主方,不汗者,予香薷、紫苏叶微微发汗;汗多者,加玉屏风益气固表;肥胖者,用荷叶、炒决明子、炒山楂消脂降浊。嘱不汗者服药宜上午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午前阳气在外,人气也在外,邪气也在外,故宜发汗”。由于午前阳气正气升浮于上于表,卫气也行于阳分,故腠理易开,外邪易透达,此时进服发汗散邪药物,可借机体正气升浮外达之机,加强药物发散透邪之力。
 
2.冬季服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有季节性,冬季、梅雨季尤为重要。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之“顽痹”“历节风”。主要病机是风寒湿热邪气乘虚侵犯人体,而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邪气留着壅于经隧,留而不祛,深入筋脉骨节而成本病。《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金老师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有两个时期患者症状加重或者该病易复发。一是冬季,江南地区的冬季湿冷明显,寒湿之邪易侵犯机体,诸关节变现冷痛明显,晨僵现象加重;二是梅雨季,此时自然环境湿气壅胜,各关节酸痛不适症状尤为突出。金老师将该病分为发作期和稳定期[2],对于发作期的患者,梅雨季和冬季是医治重点,已病防变。对于稳定期的患者,也需前来就诊,既是未病先防,又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评估病情。
 
病之轻重缓急顺逆,择时机用药
病有轻重缓急顺逆,病情变化多端,视病机阶段不同,用药也应随病情变化而灵活调整,以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上兵伐谋,用药如用兵,因势利导,事半功倍,如张仲景截疟药在发作前服药。正如赵献可所云:“若未发之时,当迎而夺之;若正发之时,当避其锐锋”。
 
1.慢性疾病缓服
病程长、病势较缓的疾病,内、外、妇各科颇为多见,如慢性胃炎、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等,需持续长期服药。金老师一般采取隔日1剂,用意有三:首先,人以胃气为本,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慢性疾病需服药时间久,恐伤胃气,故隔日1剂以休养胃气;第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性肝肾损伤临床报道屡见不鲜[3,4],隔日1剂可减轻肝肾代谢负担;第三,采取隔日服药后2周复诊,可缓解患者就诊不便,减轻经济负担。若病情有所缓解或者见效后以作巩固,可隔2~3天服1剂。
 
2.急性疾病频服
病情急重,来势迅猛,金老师提倡病重药重,以救病急。不仅药物剂量加重,服药频次也增加。临床发现单纯增加用药剂量,日服1剂,不良反应就会显现,最常见有胃肠不适症状。相比之下,日服2剂不仅减轻胃肠刺激,还可在体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如外科之脱疽坏死期,治疗不及时则足趾紫红肿胀、疼痛、溃烂坏死。金老师不拘常格,予清瘟败毒饮,并重用石膏,日服2剂,药后患足红肿疼痛可减,坏死溃烂不再向上蔓延。
 
3.随证服之
冻疮病临床较为多见。痒、痛、破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中医药治疗冻疮疗效甚好[5]。然而在实际中也遇到一些困惑,患者每日中药煎服、外洗常能收效,精力财力已花费不少,停药后再遇天寒冻疮又发,颇为苦恼。南方冬季有暖有寒,金老师提出根据温度变化,自己便可调整服药:若自觉天寒身冷,则需每日服药;如天冷不甚可隔一日服药;再如天气较暖和便可隔二日服药。慢性便秘治疗也需随机应变,投日1剂大便不下,可更日2剂,若日1剂下太过,可调整为隔日1剂,或隔2日1剂。
 
病案举例
患者某,男,29岁,2016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因反复寐差2月来诊,2个月前患者因事外出,期间生意失利,情志郁结,始现入睡困难,而后彻夜不眠,白天感神疲乏力,欲寐不得寐。出差归来后不寐益甚,以致每晚见床便心生胆怯,恐再次失眠。到外院就诊,诊断为“睡眠障碍”,予艾司唑仑片、谷维素片等对症治疗,症状稍改善,又怕长期依赖药物,今求中医诊治。现症见精神疲软,双目红丝,目眶黧黑,善太息,纳不香旺,二便无殊。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辨证: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治宜疏肝泻火,养心安神。予柴胡疏肝汤合高枕无忧汤加减。处方:柴胡10g,炒白芍15g,麸炒枳壳15g,制香附10g,川芎10g,清甘草6g,陈皮10g,炒党参15g,茯神15g,制半夏10g,麦冬10g,炒竹茹12g,酸枣仁12g,黄连3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头汁浓煎睡前半小时服,二汁晚饭前服用,另嘱晨饮淡绿茶1杯。
 
二诊(2016年11月22日):精神转佳,诉晚饭前服药后稍有睡意,临卧前再服后困意浓浓,已停西药。前方稍作加减,再进10剂,服法同前,连服2天停药1天,2周复诊。诉睡眠基本如常。前后加减进30余剂,病已告愈。
 
按:《黄帝内经》将不寐病机概括为“阳不入阴”。治疗不寐当以引阴入阳。服药方法十分关键,若服药不得当,反而加重失眠。按常法上、下午各服一汁,则出现白天睡意朦胧,夜晚迟迟不瞑。金老师治失眠谨守《黄帝内经》所载:“昼不精,夜不瞑”。不寐者,以“昼不精”为主要表现,昼服补中益气之剂,夜可入眠;以“夜不瞑”为主者,临卧服养心安神之剂以助眠。茶,据《本草纲目》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早晨饮绿茶使人神清气爽,消除困倦,有助于夜间入睡。失眠用茶治者,实数鲜也。
 
小结
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以及人体内阴阳变化调节的规律性。《黄帝内经》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一书中充分体现了时间医学的观念,强调“时不可违”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提出择时用药思想,后世在临床中亦充分体现,如张仲景[6]、李东垣[7]、叶天士[8]等医家,至今也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9]。在中医临床上,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毒性和代谢的时间节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不同疾病病理节律来确定最佳的服药时间,甚或按照季节服药,以达到减少药物用量和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有别于传统早晚分服法,择时用药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包来发.痧症简史.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1):17-19
[2]金中梁.类风湿性关节炎证治辨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195-196
[3]孙洁,于锋,王坚.337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药物分析.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4):383-387
[4]陈家仪,杨耀芳,魏新萍,等.含肾毒性中药材中成药应用的安全性分析及对策.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4):1449-1451
[5]何英.中医药治疗冻疮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86-87
[6]吴晋英.仲景时间医学思想探析.光明中医,2008,23(3):265-267
[7]李贞翠.罗天益《卫生宝鉴》时间医学研究.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8]罗大中,陆秀兰.叶天士临证择时服药辨析.辽宁中医杂志,2004,13(6):465-466
[9]郭延东,吕云玲.论中医择时用药.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038-2040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韩铝洲 郑军状 金中梁

上一篇:抗疫前线的中医人说说心里话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