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代表的外分泌腺体的炎症是造成本病口干、眼干等临床表现的基础。该病属中医“燥证”“燥痹”等范畴。
商宪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治疗痹证疗效显著,在运用中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2.2 气虚型
临床特点:口干咽燥,渴不欲饮,或饮后胃脘胀闷不舒,呕恶,腹胀便溏,身倦乏力,纳少气短,四肢浮肿。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养阴润燥。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太子参、黄芪、茯苓、炒白术、山药、薏苡仁、葛根、石斛、麦冬、陈皮、甘草等。浮肿明显者,加苍术、胡芦巴、泽泻;大便泄泻者,加葛根、扁豆、芡实;若有水湿化热,兼有湿热证候者,加三仁汤化裁。方中太子参益气生津、补益脾肺。黄芪甘、微温,归肺、脾二经。具有益气固表、健脾升阳、利水消肿等功效。《本草求真》云:“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气虚会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而本病患者或素体气弱,或久病气虚而津液敷布不利,故用黄芪加强补中益气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不同剂量的黄芪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显示出或增强或抑制的免疫反应。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可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渴生津。《医学启源》148记载:“白术气温,味甘,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脾胃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主肌热六也,……止渴八也。”山药补肺肾兼补脾胃,其性平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本草纲目》1125-1127记载:“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
2.3 阴阳两虚型
临床特点:形倦神疲,语声低微,少气懒言,心悸乏力,口咽干燥少津,眼干涩无泪,视物昏花,手足心热或肢端欠温,腰膝酸软。舌质嫩红,少苔,脉沉细弱。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右归丸合二仙汤加减。常用药:女贞子、地黄、石斛、枸杞子、五味子、仙茅、淫羊藿、桑寄生、杜仲等。方中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养阴益精的功效,商教授认为本品长于补肝肾、强腰膝、明目、聪耳,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阴虚发热之证。其能“养阴气,平阴火”,以补肾滋阴见长,兼可清热,与黄芪配伍,既补肾健脾,又养阴益气,能补先天、益后天、安五脏、壮身体。生地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医学启源》162中记载:“生地黄气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本病病程迁延,久病及肾,耗伤人体肾阴,故可配伍滋养肾阴之品。仙茅、淫羊藿可温补肾阳、强壮筋骨、祛除寒湿,于滋阴药中配伍仙茅、淫羊藿等温补肾阳之品,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