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承载着丰富内容,凝聚着哲学智慧,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核心理论、基本方法得到有效保持,保证其特色不变形、不走样。
•要让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被当代人普遍接受、主动吸收,就需要对其进行符合当代人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在不改变其核心和本质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重新阐述、表现。另外,在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转化过程中,必须尊重当代人的语言习惯。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属于“盘活存量”,是其创新性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突出特色。只有有特色,才能有优势,有优势才能使创造性转化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医特色是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充分综合了党在历史上提出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方针,发展创新地提出了“两有”“两相”“两创”的方针,为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两有”即对古代文化要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需要继承的部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特色在于其深邃的哲学智慧、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深邃哲学智慧主要表现在其涵盖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哲学内涵,包括“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致中和”以及恒动观念等。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天的关系是中国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天人合一,即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医养生受其影响提出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主要原则。强调养生要适应于自然规律,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如饮食、起居、运动、房事等均要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相一致,保持内外环境相统一。
形神关系也是哲学的重要讨论范畴。中医学继承、发展、完善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形神关系的理论,一方面肯定作为物质的形的基础作用,神必须赖形而生,同时也强调神是形的主宰的辩证关系,概括而言组成“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医养生学说正是认识到了形神合一,因此在养生方法上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达到“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是宇宙的最高法则。中医继承和发展了“中和”理论。中医学强调阴阳平衡、人与自然相和谐,中医认为一个健康的机体,内自五脏六腑、外至四肢百骸,都必须保持阴阳动态平衡、和谐有序的状态。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因为这种和谐有序被打破,调养和治疗的方法就是利用各种方法“致中和”,重新恢复机体的阴阳和谐有序。在养生文化中,中医强调“中和”思想,起居、运动、饮食、房事等均要和谐有序、有节有度。
动、静也是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国古代哲学认为运动变化是世界的普遍事实,承认运动的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中医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静观,坚持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在养生中强调动以养形,认为形体缺乏运动,“久坐”“久卧”会导致气血郁滞,久则损寿,同时也强调静也养神,要尽量做到内心“恬淡虚无”。而且认为形体要动、但动须有节;心神要静,但静中有动。
《黄帝内经》就含有丰富的养生理论,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的“治未病思想”;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的四时养生理论。唐代孙思邈重视食养,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宋元时期涌现许多养生学家和养生专著,如周守忠的《养生类纂》、钱称的《摄生月令》、刘词的《混俗颐生录》、愚谷老人的《延寿第一伸言》等,还有不同的医家提出了许多养生观点,如金元四大家中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张子和提倡养生要祛邪扶正为主,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朱丹溪认为养生要注重阴气保养。明清之际出现了许多养生大家如龚廷贤、曹庭栋,尤为重视老年人的养生,出现专门针对老年人养生的专著,如《安老怀幼书》《老老恒言》。丰富的著作、不同的流派、不断发展的养生理论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中丰富的养生理念。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丰富的“实践经验”表现在中医发展出了一整套以非药物、非侵入性疗法为主的健康养生方法,如食疗、推拿、艾灸、刮痧、导引、音乐。这些自然疗法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操作方法,代代相传,行之有效,甚至不断发展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承载着丰富内容,凝聚着哲学智慧,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核心理论、基本方法得到有效保持,保证其特色不变形、不走样。如果在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转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某些看似合理的理由而放弃了中医特色,那就不是创造性转化,转化后的产物也不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时代特色是必备内容
“两相”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明确要求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必须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内容必须有时代特色。中国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前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社会,现有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主要是由古代医家在各自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总结发展而来的。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有效控制了大部分传染病,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人口数量、大量涌现的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环境污染等均是古代医家未曾接触和预料到的复杂因素。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已有的中医药养生理论、方法,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利用传统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表现形式必须有时代特色。目前的科学技术远较古代发达,人类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掌握了许多先进技术,讲求实证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成为主流。但中医思维以“象思维”为主,讲求取类比象、司外揣内、慧然独悟。要让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被当代人普遍接受、主动吸收,就需要对其进行符合当代人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在不改变其核心和本质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重新阐述、表现。另外,由于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极大,中医养生古籍以古文言为主,而如今人们口语和书面语都已是白话文,且即使是同一名词在如今的概念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转化过程中,必须尊重当代人的语言习惯。
三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播方式必须有时代特色。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都空前便利。报纸、电视、电脑、手机等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繁体竖排的中医健康养生古籍对老百姓而言,既难以学习,也难以提起兴趣。文化内容再好,只有让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传播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必须以目前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如网络等,制作出精美、生动的影视、图像,辅以必要的文字。更进一步可以开发手机客户端、健康养生手机游戏等,以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因此,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时代特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地域特色是国情需要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突出地域特色即是要求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尊重各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特点,符合当地人群的实际需要,不可“全国一盘棋”。
一是要适应当地环境。环境有多种,与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相关的大致有地理、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不同的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同一地理气候环境下还有不同的饮食起居习惯等。不同地区的人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可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点、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谱等。因此在不同的地域进行养生文化的转化时要注意当地的地理环境、疾病谱等特点。因有不同饮食起居环境,要充分尊重其固有特点并将其优秀之处予以发扬。如顺应广东地区群众煲汤习惯发展养生药膳。
二是要利用好当地资源。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中医药资源。如中医历来讲究道地药材,河南的“四大怀药”、甘肃岷县的当归、山东东阿的阿胶等。利用好当地著名的道地药材,不仅对传播、发展当地养生文化有益,更可促进当地相关医药、养生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中医数千年来名家辈出,许多地方有中国人都熟知的医学家,如“张长沙”(张仲景)、“张易水”(张元素)、“刘河间”(刘完素)等,不同医家有不同的养生思想,充分利用当地医学名家,也可增进当地群众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如湖北蕲春是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而且有著名的蕲艾。在健康养生文化的转化过程中创造性地结合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以艾灸、艾草相关保健食品作为主要养生保健方法。还有许多地区有经临床实践检验符合当地特点的中医医学流派,如流行江浙的孟河医派、繁荣于安徽的新安医学以及名家辈出的湖湘中医,这些医学流派长期服务于当地群众,所发展总结的丰富的养生经验必然也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人群需求。有些地区还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医技法,如湖南湘西地区的小儿推拿。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服务当地人群,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这也与中医养生历来强调“三因制宜”理念中“因地”“因人”制宜的要求相符合。
行业特色是有力助推
在现代社会,任何行业都与其他行业有着紧密联系,脱离社会大环境闭门造车则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笔者近两年来提出了“中医+”思维,就是以中医为主体,进行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不断地将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利的因素吸收整合进来,不断地做“+”法,产生新的交叉学科,促进行业新的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要运用“中医+”思维。文化是存在人脑海中的主观概念,文化本身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要促进文化的发展,最终是要将文化落到实处,最终要变为老百姓能看到、听到、学习到、体验到的实物和服务,这就需要中医健康养生“+”其他行业,通过紧密合作促进中医健康养生的落地,这种合作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主要方式和主要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在转化过程中中医健康养生至少要与如下几个学科和行业相“+”。
一是与传播学和媒体行业相“+”。前已阐述的时代特色已表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必须要符合当代社会的传播规律。与传播行业的紧密合作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进行高效传播的前提,这就需要探索现代语境下的中医药健康养生的传播学规律,研究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需要传播什么、向谁传播、怎么传播,形成有特色的中医传播学。在传播过程中与传媒出版行业合作带来丰富多样的养生音频、视频、资讯、书刊等。目前,国内已有部分电台、电视台开播了中医健康养生栏目,但总体而言其文化内涵不深、覆盖面不广,普通百姓对健康养生仍是一知半解,朋友圈微博中充斥着点击率很高,但内容错误百出的中医健康养生相关文章。这种现象一是说明百姓对健康养生文化有相当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是说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正确的传播规律还没有找到。
二是与食品学及食品行业相“+”。中医养生有丰富的食疗与药膳方,可制成品种多样的养生用保健食品,如药膳汤包、饮料、药酒、药糕、饼干、点心等。但以往多是个人或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产品的卫生安全与品质的一致性难以控制。与食品学的相“+”就是要探索食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背景下的中医健康养生保健食品生产包括原料采集、生产、保存、运输等,发挥现代食品行业生产集中、质量可控、成本更低的优势,形成巨大的健康养生食品产业和品牌。只有健康养生食品占领了餐桌,百姓才会日渐摆脱目前高盐高脂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实现医疗卫生战线前移。
三是与旅游行业相“+”。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平日没有机会接近大自然,昼夜颠倒的不规律作息也导致很多人体会不到自身与大自然的相通相融。通过融合养生文化的旅游,游客在享受大自然壮美风光的同时学习、感悟“天人相应”,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起居有常”,给自身带来身心愉悦,对游客而言得到了寻常旅游之外的体验,对旅游业而言,开发了新的旅游资源。
四是与健康管理学及健康管理行业相“+”。健康管理行业目前在国内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服务人群局限于高收入人群,服务内容以现代医学定期体检和临床前预防为主,缺乏主动干预调整机体不健康状态的方法。与健康管理行业相“+”就是要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给予被管理对象从饮食起居到运动导引的全套生活建议,从推拿按摩到刮痧艾灸的多方位调养。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不同的行业合作就会烙上不同行业的印记,在与各行各业进行合作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时,有数量越多的不同行业特色,就说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的途径越多;某一行业特色越深越明显,就说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其结合越紧密,转化越有效,可以说突出行业特色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综上,通过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笔者总结梳理认为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应该突出中医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只有保持了这4个特色,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才不会变味走形,才能更符合老百姓实际需要,才能转化地更迅速、更有力。(何清湖 曹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