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体内有湿 中医如何祛湿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遍布各种“祛湿”广告,各类朋友也都“对号入座”,好像全世界的人体内都有湿一样。
 
但话又说回来,全世界的人体内还真的缺不了湿。
 
所以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你真的被湿所扰么?
 
接着的下一个问题便是——湿到底是什么?
 
《叶选医衡》中这样来解释:湿者,天地间阴阳蒸润之气也。所感之由,或因雾露之侵,或因阴雨所客,或因汗出沾衣,为风所阏(阻塞的意思)。或因涉水行泥,为寒所郁。或因引饮过多,或以卑湿之地,有伤于皮肉筋骨。或感头面四肢,尤多患于腰脚者,盖伤湿则下先受之也。更喜侵于脾胃者,以其同气相感也。
 
你看,这湿并没有那么神秘,就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天地间,见得到摸得着的。但由湿而罹患疾病之人,便会有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各种各样不同的症状,以脾胃病最为多见。如果想要描述的再详细一些的话,接着往下看。
 
《景岳全书》这样描述: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有由于饮食者,酒酪之属是也,多伤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多伤人肤腠;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乎脾肾之亏败。
 
张介宾老人家讲的很详细,把你身上各种湿病的缘由都说了下。看到这,相信您对“湿”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不会盲目的去相信各种广告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既然有人醒来,便有打破这牢笼的希望。
 
这个时候咱们便回到主题,跟你讲了湿,便会跟你讲如何祛湿,这次只讲一味,暂且称之为“松山上的来客”。
 
此话怎讲?
 
因为这种中药生长环境很奇特,它寄生在腐朽的松树根上,松树死亡,松根开始腐烂,才能够寄生,古人不清楚它的生长习惯,加上古人对松树有一种特殊情结,或者说崇敬心理,觉得很奇怪,发现松树死了以后才有它出现,就认为松是有灵气的,死了以后灵气就跑到了根上,长出了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茯苓。
 
茯苓是一种很大的真菌,一个菌核体可以大到十多公斤,1~2公斤是很常见的。最早用的是“伏灵”这个词,松树死亡了灵气伏结在根部,成为一种块状物。后来因为猪苓也是真菌类,就把伏灵改为了茯苓。
 
别人一讲祛湿就会讲到薏苡仁、猪苓等,但这次为何把茯苓单独拿出来说事儿呢?
 
你得知道,这三味药的一个共同作用便是——利水渗湿。
 
在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多了便成为了水,水散了也就变成了湿。
 
这样的水和湿在一起,最容易侵袭人的脾胃。这个时候便需要利水渗湿,这些利水渗湿药便起了作用。
 
茯苓作为利水渗湿药,当然能够除水肿、利小便。但它还有一个别的利水渗湿药所不及的功效——健脾。
 
根据中医理论,脾虚一般都会生湿,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功能降低,水湿容易内生,茯苓的健脾作用不强,但又不是可有可无的那种,它兼有利湿与健脾的功效,所以在四君子汤中便有了它的身影。
 
另外,茯苓还有一个功效便是宁心安神,简称安神。如果是心气虚,脾是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脾补气对于心气虚、心血亏虚导致的心悸等症候它可以标本兼治。
 
 
读到这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药的作用你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但你或许还有个问题:这个中药不太常见吧?
 
非也非也,给你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慈禧太后病重,没有食欲,太医们既要治病,又要改善太后的胃口,真是忙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啊!这个时候有人提议可以把茯苓为主的中草药跟其它制作饼的食材做成饼一起食用,这样既能治病,又能促进食欲。果然,太后十分喜欢吃,并且病也逐渐好起来了。后来,茯苓饼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下来。
 
这种源于老北京的风味,看上去薄如蝉翼、吃起来柔腻绝伦的传统宫廷点心,便是街边上随处可见的茯苓饼,药食两用,好吃又治病。
 
但作为中药来说,当茯苓煎汤服用的时候,要延长煎煮时间,不然药效要打折扣。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些茯苓的花样吃法:
 
1、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治脾虚腹泻,小便不利。
    
2、茯苓牛奶或者酸奶把茯苓粉和奶粉冲泡或者把茯苓粉搅拌在酸奶里一起吃,美白祛湿。
 
3、茯苓燕麦片粥把茯苓粉和燕麦片冲开水冲泡,搅拌均匀,撒上一把葡萄干调味,并盖上盖子焖至粥变得黏糊,既通便,又补铁补血。
 
4、茯苓玉米发面薄饼把茯苓粉10克,玉米面50克,白面粉50克,发酵粉2克、白糖适量,加入水调成浓面糊,发酵1小时左右,在平底锅放少许油,一勺摊一个薄饼,美味又养生。
 
5、茯苓蛋糕取蛋糕粉100克,茯苓粉10克,鸡蛋4个,黄油20克,泡打粉3克,糖分20克,蛋清和蛋黄分离,蛋清打成细腻的泡沫状,蛋黄和黄油、糖、蛋糕粉一起调成均匀的蛋糊,再把泡沫状的蛋清加入调匀,装模具用烤箱烤制15~20分钟即可。
 
当然,还少不了一种非常好喝的饮品——茯苓姜茶,你喝过没?

上一篇:香能动气 香气可以调动人体之气

下一篇:处处有中医 用十二生肖来说明脏腑功能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