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 唐代伟大 的医药学家, 是医学界古代惟一百岁有余的寿 星 [1 ] , 他集隋唐以前医学之成果, 著成巨著《千金要 方》 和 《千金翼方》 各 30 卷。在养老方面, 基于《黄 帝内经》 理论, 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对 后世养老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与防治老 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 的一门学科的第一人 [2 ] , 本文将其在老年医学的贡 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七情平和, 精神内守
现今社会由于工作压力大、 生活节奏紧张等种 种因素, 人们易于情绪失常、 身心失调, 出现生理机 能病变。早在隋唐时期孙思邈即主张养性, 要求做 到七情平和, 精神内守。他在《千金方》 两书中各列 养性一章, 并将其列于其他措施之先 [3 ] , 足见其对 养性的重视。孙思邈强调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十 二少” , 忌讳 “十二多” [4 ] , 日常生活中心无妄念, 无 所贪求, 不计较钱财名利, 内心平静, 保持七情的平 和, 有助于五脏六腑、 气血津液等运行正常, 使百病 无所由生。孙思邈指出能摒弃一切外来干扰, 独立于世俗 之外, 真正做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 现代科学也已充分认识到, 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 能保障健康的身体 [5 ] 。情绪的变化对心血管、 免 疫、 神经等方面有很大影响。据现代医学分析, 有 50% ~80% 的疾病与精神作用有关, 健康的精神状 态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 没有健康的情绪和坚定的 信念不仅易患病且患病后不易痊愈, 病死率亦明显 上升, 充分体现了中医重视精神因素致病及重视预 防的理论思想 [6 ] 。喜、 怒、 思、 悲、 恐惊分别对应人 体的心、 肝、 脾、 肺、 肾, 情绪与脏腑紧密联系, 五行相 生相克, 情绪不稳定则会导致相关脏腑的病变, 情志 平稳有助于老年人颐养天年。
2 百行周备, 道德日全
圣贤先哲历来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在人的成长成 才以及健康方面的作用, 孙思邈也不例外, 非常重视 德行修养与长寿的关系。孔子曰 : “仁者寿。 ” 孙思 邈在 《千金要方 · 养性序》 [7 ] 中提到有德行的人即使 不服用佳肴补药也能够得享天年, 而德行无操守之 人纵使常食玉液金丹也未必寿全。有德才会助人为 乐, 与人为善, 与世和谐, 与天地相通相应; 有德才能 摆脱名利、 声色的羁绊, 内心才会淡泊宁静, 从而进 入 “清静无为” 境界, 这也是 “仁者寿” 之义 [8 ] 。 孙思邈以佛家 “好生 ” “好善” 思想, 将佛家理念 引入中医养生 [9 ] 。并在 《大医精诚》 中也讲到“人行 阳德, 人自报之……阴阳报施, 岂诬也哉。 ” 品德高 尚的人, 有一颗仁者爱仁的心, 乐善好施, 心生喜悦, 无疑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的寿命受机 体内相关神经、 酶、 激素等影响, 常做善事有道德修 养的人, 机体相关机制运行正常, 内环境稳定, 可以 延缓衰老, 有利于健康。
3 导引按摩, 合理运动
无论从医疗还是从保健意义来说, 运动对人体 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调动内在因素、 积 极防病治病; 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 焕发精神, 是 活跃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延缓衰老的一种重要措 施 [10 ] 。孙思邈认为, 适度的活动锻炼有益于老年人 健康, 认为流动的水之所以不腐臭, 门轴之所以不生 锈, 是因为经常运动的缘故, 推之于人, 从而主张老 人应当适度运动( 包括轻体力劳动、 散步、 导引吐纳 等多种运动形式) [6 ] 。孙思邈的日常生活就履行了 这一原则, 鸡鸣时起便卧中导引, 然后洗漱、 进食等, 生活很有规律, 导引是他每日必做的事情, 身体力 行, 锻炼出好的体质, 给后人以启发和借鉴。 同时, 还介绍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导引养生术, 他 所传的导引法为老子按摩五十法和天竺国按摩婆罗 门法十八势 [11 ] 。并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调气 法》 [7 ] 和 《备急千金要方 · 养性 · 按摩法》 [7 ] 中对于各 种导引法的动作细节、 操练的时间段和宜忌等都有 详细论述。关于导引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 经》 中就有相关记载, 其中总结的导引适应症有 “痿、 厥、 寒、 热” 和 “息积” 。导引可以促使脏腑经络 之气和畅、 身体轻柔灵便, 并有助于健康长寿 [12 ] 。
4 顺应自然, 适常起居
《素问·宝命全形论》 载 :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 时之法成” , 人体的阴阳、 精神、 气血随着气候的变 化而改变。孙思邈很重视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提出应即时养五脏六腑之气, 即 “顺时养气” [13 ] 。“有贤人善于摄生, 能知撙节, 与时推移, 亦得保全。 [7 ] ” 即善于摄生的人, 能因时 制宜, 随着节令的变化调养身心, 进而健康长寿。他 还引用列子的话说 : “一体之盈虚消息, 皆通于天 地, 应于物类” [14 ] , “故善摄生者, 无犯日月之忌, 无 失岁时之和” [7 ] , 人体内的变化和行为的作息与自 然界规律紧密相连, 老人必须顺应外界季节的变化,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孙思邈比较具体地叙 述了生活起居予以注意的若干问题 [15 ] 。如在《千金 翼方 ·养性·养老大例》 [14 ] 中提到人到了老年, 体力 和精力等都衰减, 活动量也应随之减少, 不得强力举 重、 疾行、 极视、 极听等; 在居处的选择上应建在心远 地偏、 背山临水、 人野相近的地方, 房屋的建造应地 形向背、 四面围墙, 并具备防毒蛇之药物 [16 ] , 这些都 是好的养老经验。人野相近的生活环境既能保证老 年人不受车水马龙、 喧嚣闹市的干扰, 迎合人至老 境, 渐喜静谧的心理需要, 又不至于太孤单, 满足有 三两好友交心闲聊、 往来谈笑的生理需求。
5 推崇食养, 提倡服饵
老年人因体质衰退甚易罹患疾病, 对老年人的 饮食需慎加关注, 孙思邈收集了很多食疗验方, 仅在 《千金要方》 一书中就记载了 154 条, 食品种类多达 236 种 [17 ] 。并将老年人食养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令之食是为首选。他将四季、 五行、 五脏、 五 味相对应, 通过四季的变化与五味、 五脏的对应饮食 进补调理, 达到养生的目的 [18 ] 。二是饮食有节, 清 淡为主。他提倡饮食简单, 勿营养过丰、 过盛 [19 ] 。 老人肠胃皮薄, 吃多了不易消化, 造成消化系统紊乱 等疾病, 还可能伴随霍乱的发生, 所以必须注意; 三 是五味调配, 不可偏嗜。要注意五味协调, 不可偏 食, 否则就会变生百病 : “酸多则伤脾、 苦多则伤肺、 辛多则伤肝、 咸多则伤心、 甘多则伤肾” [20 ] 。五味配 属五脏, 任何一味偏嗜都可能造成相应脏器的损伤; 四是健康卫生, 预防疾病。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退 居》 [14 ] 中提到必须食用新鲜的食物, 陈腐烂臭须当 戒之, 这对去病延年、 防止病从口入具有重要意义, 也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 除提倡食疗外, 他主张药治 , “食疗不愈, 然后 用药” , 注意辅以药物调养 [21 ] 。在《千金要方》 和 《千金翼方》 中共载有药饵方 59 首, 据现代医学研 究其中大部分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2 ] 。列“大补 养” 方 8 首 , “补五脏” 方 45 首 , “五藏气虚” 方 9 首, “补虚丸散方22 首, 扩展了《金匮要略》 虚劳病的证 治范围, 补充了前人方药之不足 [ 23 ] , 书中还提出了一 些养老服食药, 如乌芝麻、 白蜜、 牛乳、 猪肚、 构祀根、 白羊头、 蹄、 肝、 脊髓、 黄蔑、 柏子仁等, 亦可随宜配合 成膏滋或蜜丸常服 [ 24 ] , 可以缓解老年人易发的五劳 七伤、 心虚惊悸、 腰背不利、 多忘、 不耐寒暑等病症。 6 慎护其情, 子孙有责 孙思邈在《养老大例》 [14 ] 中指出, 人进入老年 以后, 其性格、 兴趣、 饮食、 言行等会发生相应的变 化, 老年人的脏腑功能也日渐衰退而气血不足、 阴阳 失调, 使其生理功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都产生了明显 的变化。如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视、 听、 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 多愁善感、 多疑善虑、 喜怒无常、 情绪不稳 等, 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 [25 ] 。 孙思邈强调晚辈要充分理解老人, 尽最大努力 创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条件, 而使其安享晚 年。指出晚辈不能对老人产生不耐烦甚至埋怨的情 绪 ,“既晓此术, 当须常预慎之” [14 ] , 这里的“此术” 乃指调控这种变异性情的方法 [26 ] 。照顾好老人的 情绪与健康, 是养老尽孝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陈宗鑫. 关于孙思邈的长寿秘诀[C]∥孙思邈养生文化研讨 会论文集. 陕西铜川, 2008:65- 67.
[2] 李经纬. 孙思邈的养生学思想和贡献[J]. 中华医史杂志, 1981, 1( 14) : 193- 200.
[3] 许沛虎, 杨敬群. 孙思邈对老年医学的贡献[J]. 陕西中医, 1995, 19( 1) : 20- 21.
[4] 陈仁寿. 论唐代孙思邈的养生观及现实意义[J]. 中医药文 化, 2013, 30( 5) :33- 35.
[5] 文小敏. 略论孙思邈的养老思想[C]∥孙思邈养生文化研讨 会论文集. 陕西铜川, 2008:145- 146.
[6] 许沛虎. 孙思邈对传统老年医学的贡献[J]. 恩施医专学报, 1994, 11( 1) :56- 59.
[7]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82:476- 491.
[8] 李培修.《备急千金要方》 养生特点浅析[J]. 光明中医, 2012, 27( 10) :1958- 1961.
[9] 辛宝. 佛教养生对孙思邈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影响[J]. 陕西中 医, 2012, 33( 9) : 1190- 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