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除了具有湿润和溶解食物,以及清洁及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所以古代的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唾满口后重咽,以滋养肾精。由此可见,唾应该是舌下之津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其养生之道中有一条是吃芡实,方法是时取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苏东坡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坚持不懈,以达到补肾强身的目的。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都与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关。髓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是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从而影响脑的发育和功能。“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
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藏精,故说“其华在发”。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而且也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故称“发为血之余。”青壮年时,精血充盛,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易于脱落,一般来说,这是正常规律。但临床所见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者,与肾中精气不足及血虚有关。
肾在窍于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故《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反之,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见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
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联,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至于人的生殖功能,也为肾所主,已于前述,不再复赘。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也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放说肾开窍于二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