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泡出来的健康:秋冬养生当足浴

  秋风起秋意凉,冬雪至隆冬寒。秋冬季节,人们常感觉腿脚发凉,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更是腰膝痠软脚底寒,甚至如踩冰块,出现下肢酸胀麻木、疼痛、行动不利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古人云:“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因此,防衰先健足,养生应护脚,护脚当足浴。
 
一、足部的重要性
  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是人体的阴晴表,能够很准确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足部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有60多个反射区和穴位,与大脑和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足部与人体十二经脉联系密切,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部,足三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终止于足部,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表里与同名经和足密切相连,奇经八脉中阳维脉、阳跷脉、阴跷脉起于足部,与足密切关联。

足浴
 
二、足浴的好处
  1、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2、防治神经衰弱和失眠;
  3、防治高血压;
  4、防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5、防治腿脚麻木;
  6、防治糖尿病足;
  7、防治感冒,驱寒暖身;
  8、美容减肥;
  9、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10、消除疲劳,使人身心愉快。
  四季皆可足浴,秋冬足浴更能驱寒暖身,强身健体。
 
 
三、常用足浴方
1.生姜泡脚
 
  材料:生姜一块,红花1克,盐适量。
  过程:用刀拍扁生姜,红花用纱布包好放在水里一起烧开,再加一勺盐泡脚。
  功效:活血化瘀,用于脚凉怕冷,腰腿酸痛。
 
2.艾叶泡脚
 
  材料:干艾叶50—100克。
  过程:先用水煮开后加凉水或待降低温度后泡脚,或者先用部分热水浸泡艾叶20分钟后再加水泡脚也可。
  功效: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加减:
  艾草加红花:可改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或瘀血。
  艾草加花椒:适用脚汗、脚臭、脚气、湿疹。
 
3.辨病选药
 
  气虚: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
  高血压:将菊花、枸杞子、桑叶枝、丹参等与冰片少许同煎。
  肾虚血瘀:选择当归、赤芍、红花、川断等。
  皮肤干燥、容易皴裂:可选择桂枝、红花等中药。
  将上述中药每样取用15-20克,用砂锅煎煮,然后将煎好的药液去渣倒进桶里,再加入热水。
 
四、足浴注意事项
  1.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泡脚时血液会流向下肢,脑部易供血不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果感到胸闷、头晕,应暂时停止泡脚,休息一下。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觉能力差,应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
 
  2. 泡脚水温不能太高。许多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水温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并不然。泡脚的最佳水温在50℃以下,40度左右,要求热而不烫,感受水温不要用手去测量,最好就是用脚去感受。假如水温过高的话,脚上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对身体不利。
  3. 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它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下来会使人营养不良。吃完饭后,体内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最好饭后半小时再泡脚。
  4. 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铜盆等金属盆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容易与中药的鞣酸发生反应,生成鞣酸铁等有害物质,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
 
  5. 儿童不宜用过热的水长时间泡脚。足弓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形成的,因此要从小注意保护。如果常用热水给小儿洗脚,足底的韧带就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容易形成扁平足。
  6. 女性经期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女性经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药泡脚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痛经等经期健康问题的目的,最好能够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
 
  苏东坡曾说:“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可见,足浴好处多,贵在持之以恒。
 
【作者简介】
 
  林燕,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专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著名中医专家田德禄教授,是中医临床大家董建华院士嫡派传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临床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脾胃、内分泌、心脑血管等多种内科杂症;通过调理肝脾肾综合治疗各种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以及妇科疾病;内外并用、内治为主治疗皮肤疾病;并结合体质进行亚健康及美容的调理。

上一篇:穴道疗法 借着刺激穴位而疏通经脉

下一篇:肺属金通于鼻气 食疗以润肺清气道以净肺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