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处暑时节到 消忧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雨水渐少,秋风瑟瑟,空气干燥,昼热夜凉,而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特别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
 
调养起居 消减秋乏
 
入秋后,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被称为“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其实,人们体内的阴阳本来是很平衡的,白天劳累对身体的损伤都需要在晚上的睡眠中进行自我修复。若能好好休息,一些小毛病就自行恢复了,但是如果晚上睡眠没有保证,导致人体的免疫机制被打乱,小病得不到修复,就会变成大病。所以,此时首先需要调整的就是起居作息。有专家指出,处暑后,年轻人每天至少要保证7小时的睡眠,老年人最少需要6小时。
 
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若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子时,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午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适当秋冻 着实有理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
 
初秋之“冷”并不是“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采取“秋冻”对于适应冬天的严寒有很大的好处。21nx.com特别是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们,应进行适量的秋季锻炼,保证机体顺利地从夏热与秋凉“接轨”,以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晚上出门还是应该适量添加衣物;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以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调节情志 消忧解愁
 
一般而言,入秋后人的情绪都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特别是身临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的深秋,常在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心中引起苦闷与垂暮之感。因此,秋季养生另一个重点就是要求调畅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喜悦溢于言表,可使忧郁愁烦顿消,令人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更可以选择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利用外出旅游、爬山、交友、慢跑等方式来愉悦身心,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润肺养肺 防止秋燥
 
处暑时节,昼热夜凉,此时的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人们往往会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干燥,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大便干结等症状,而以上这些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
 
中医认为,解除秋燥多用润法。可以喝一些以百合、银耳、川贝、蜂蜜等这些润肺养肺、清热生津的材料熬制的汤水,如绿豆汤、川贝雪梨炖冰糖、银耳莲子汤、蜂蜜柚子茶、菠菜汤等。
 
而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冬瓜、莲藕、白萝卜、大白菜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梨、香蕉、哈密瓜、苹果等;但此时应尽量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

上一篇:处暑且听《逍遥游》

下一篇:立秋养生 预防“秋乏”多味苦瓜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