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端午艾清香,
竞渡龙舟秀荷囊。
角粽抛离千赋泪,
菖蒲汇入百家殇。
汨罗惜诵怀愁远,
楚郢伤吟问恨长。
自古浮沉多少事,
一樽酹酒祭沧桑。
端午有很多的别名,又称“浴兰节”,“菖蒲节”。说到端午节,便不得不提饮菖蒲酒的习俗。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在《渔家傲》中写道“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历代皇家都将其视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到了明代,每逢“端阳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菖蒲酒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菖蒲酒之所以珍贵,主要在于它采用了当地特产九节菖蒲这种名贵中药材。九节菖蒲生长在海拔1994米高的历山之巅,素有“无志者难以求取”之说。
唐代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性温味辛,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和明代医学大师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原文如下:菖蒲酒,主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壮阳滋阴;饮百日颜色丰足,气力倍增,耳聪目明,行及奔马,发白变黑,齿落再生,尽夜有光,延年益寿,久饮得与神通。
中医学的“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对人体言之它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清调补防”,以维持人体生态和自然的平衡。菖蒲酒配方中20多种名贵中药就是中医专家们按照“清、调、补、防”原理配制而成的。“清、调、补、防”是一个健康体魄的养生之道,清除体内致病物质,调节机体心态的平衡,补充均衡适宜的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奥秘所在,也是菖蒲酒养生的原理。
“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在端午节饮上一杯菖蒲酒,让这样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端午节曾是我国的女儿节。在古代,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女孩的头上簪以石榴花,有些人家还用红花绫线编结成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以线贯穿,佩戴在女孩子身上,以示吉祥。明代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余有丁在《帝京午目歌》中写道:“都人重五女儿节,洒蒲角黍榴花辰。”
在清末民初,有一本广为流行的唱本《百本张岔曲》唱道:“五月端阳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从端一到端五,青年女子梳妆打扮,头插石榴花,串街走亲。小姑娘则在节前用五色丝线,在硬纸上绕粽子,勒小葫芦、小老虎等小玩意儿。到初一这天,小女孩们臂系彩丝,谓之“长命缕”,头上戴用花红线编成的小老虎、樱桃、蝙蝠等,叫做“福儿”,鬓边插一朵石榴花,身佩用五彩丝串起来用各色花纸做成的小虎、葫芦、樱桃、桑葚、小蝙蝠、小粽子,叫饰小闺女。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要把这些东西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也揭下来,一并扔到门外,叫作“扔灾”。(上海 邬时民)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吃粽子,父亲总用筷子把剥了粽皮的粽子捣碎,在我吃得尽兴时,反复絮叨:吃粽子可别忘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别忘了学习那种爱国精神、不屈精神……那时的自己尚且懵懂,只在印象中知道吃粽子与一个叫屈原的有关系。
小学后,开始接触历史,慢慢知道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伟大的政治家,是含冤投江而死,也就对其逐渐产生不少崇敬、惋惜之情。再逢端午节吃粽子时,味道中夹杂了一份感动。
初中时,再逢端午节吃粽子,不再是父亲对我反复絮叨,而是换作我头头是道地对父亲大讲而特讲了。“老爹,粽子不光纪念屈原,还是药膳呢,粽子叶就是药,《本草纲目》中称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糯米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专治脾胃虚寒、食欲不佳。粽子的配料中很多都有补益作用,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还能够增加蛋白质含量,花生、莲子、山药、芡实是夏季清补的食材。枣馅儿粽子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馅儿粽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水果馅儿粽子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蛋黄馅儿粽子有健脑益智的功效……”
每当我得意忘形地向父亲讲起这些,父亲皱纹渐多的脸上总是带着一种满足的笑。
工作成家后,便与父亲分开,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再逢端午,好似成了一种习惯,我开始边吃粽子边对妻子和宝宝讲述屈原的故事,在粽叶香中和他们一起品味一番不同的情意。
小小的粽子,我已经吃了三十年。小小的它包裹了我三十多年的成长,三十年的温馨,涤荡着我偶染尘埃的心灵。端午,有竹叶的色彩,有艾草的幽香,有麦收的金黄;有心绪的委婉,有大地的呼吸,有冷艳的孤寂……也有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