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针灸学会和美国针灸研究会(SAR)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针灸研究对21世纪健康保健的影响”的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12个国家的针灸研究人员向中国针灸学者展示了国际针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国内外针灸研究发展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正在国际化的——
世界针灸邂逅中国针灸
国外学者说国内外针灸研究差异
•西方研究针灸的目的与国内不同;在中国,失败的经验不能被分享
•目前许多研究片面地追求研究规范而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
•针灸止痛是否源于安慰效应仍有议,应开展单病例高质量meta分析
•巴西把针灸纳入公共保健保险系统,2003年将针灸列为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不要再进行无休止的“对症针灸临床试验”,应证实“针灸愈合作用”
•神经影像学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区分真假针灸,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中国专家谈应对世界针灸挑战
•中医针灸人应源于古典、基于临床、吸纳现代、包容开放,完善针灸理论体系
•我国应克服研究中的主观偏倚,且引入中立的评价方介入临床研究
•针灸研究再也不能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模式
•如简单以实验医学规范、评价、解释针灸医学,其将成为徒有其名的躯壳
•应构建体现中医针灸理论本质特征、能指导临床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临床研究质量以及脑功能机制研究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
景向红,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针灸》副主编。
比较传统中医针灸和西方针灸,发现存在四个方面差异:
一是理论基础相差甚远。中医针灸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而西方针灸不言穴位和经络,它吸收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针刺的5大作用机制分别为:针刺的局部作用;针刺的同脊髓节段作用;针刺的跨脊髓节段作用;扳机点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
二是刺激部位不同。中国针灸以穴位为刺激部位,在教科书上往往是一个固定的位置,而在临床上医生则要通过“切、按、循”来寻找。西方针灸在临床应用上淡化穴位的部位,强调刺激点或者扳机点。扳机点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
当然穴位和扳机点有重叠,虽然对重叠的百分比仍有争议,但是在对疼痛的治疗中重叠率达到95%。当然与扳机点相比,针灸的腧穴理论包含的内容更丰富。
三是刺激的方式差别。中医针灸刺激方式多,讲究手法和得气,强调“气至而有效”;西方针灸采用经皮电刺激或者浅刺或者弱刺激,而且刺激的时间不同,针刺的次数也不同。
四是治疗疾病种类不同。西方针灸治疗疾病以疼痛为主,主要治疗体表肌筋膜痛;而中医针灸对疾病的治疗除疼痛外,更注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以及对全身气血的调节。对于疼痛的治疗,西方针灸以神经节段理论来解释,中医针灸则以经络理论来解释,适当的配伍调整内脏的功能,才可能“标本兼治”,而非简单的镇痛。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也更加明确中医针灸目前面临的问题。如中医针灸的理论体系庞杂,名词概念含义不够明确,临床上有多种解释,并存在明显的理论脱离实践问题。对穴位部位和功能认识不充分,将穴位的动态部位变化、穴位特异性效应和广谱效应混淆,同时对穴位、疾病和刺激的关系认识不够完善等。因此构建体现针灸理论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概念明确、表述规范,能够指导临床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框架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
尽管目前西方的针灸研究重点仍然是临床疗效证据,而国内针灸临床研究更关注各种针法的效应、针灸优势病种等。但无论是对针灸的科学基础研究还是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建立,每前进的一小步必然带动针灸学科前进一大步。
Ari Moré,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公共卫生部的内科医师,针灸医师及研究员。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住院医师项目助理辅导员,巴西转化中医/针灸研究组的成员。
在过去20年中,世界各国针灸相关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在1991~2011年间,巴西针灸的研究论文数在世界排名第12位。
针灸在巴西的公共卫生和私人保健体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20%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提供结合医学的服务;目前有针灸诊所481个,住院医师项目中有 10个针灸医生的项目,大约500名针灸医师,还有超过1万人的针灸师。
随着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巴西人在医疗保健活动中接受了针灸。在20世纪80年代,巴西把针灸纳入公共保健保险系统,1995年将针灸列为一种医学专业,2003年将针灸列为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住院医师培训包括中医培训和生物医学培训以及医学实践,其中中医培训包括了传统中国针刺、西方针刺、灸法、阴阳理论、中医症候等),2006年将针灸列入国家政策等。
巴西的基金管理者在发现医疗保健系统中过度医疗和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这一主要问题后,积极研究通过针灸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在巴西有调查表明,患者的医生懂得补充医学可以使患者降低费用而延长寿命,因此在巴西有20%的初级医疗机构提供结合医学疗法,包括针灸和其他疗法。由于在诊疗过程中加入了非线性思维和整体观,避免了线性思维与还原论的影响,降低了医源性的干预与医疗费用,使病人受益、患者的满意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