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戒指疏通经络 保健功效

戒指既是一种美观的修饰,也可作为定情信物。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戒指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品呢。

戒指为什么会拥有保健功效,这要从戴戒指的位置——手开始说起。我们的大拇指走的是肺经,肺主一身之气,很少看见有人将戒指戴在大拇指上,因为这样会阻滞人的气机;食指同大肠经息息相关,而大肠经同我们人类的某些本能联系紧密。从一则成语“食指大动”便能看出来,知道又有好吃的东西了,食指就会不老实。中指走的是心包经,我们看大街上的时髦男女,若是中指上带着戒指,十有八九是处于热恋中。因为这个位置戴戒指,往往是“动心”了或定情的意思;无名指走三焦经,而结婚戒指恰恰要戴在无名指上,大概是因为婚姻同三焦经一样说不清道不明,绝对不仅仅是甜蜜,还有别的一些味道;小拇指,走的则是小肠经和心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称为“心猿”,意即心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不愿受到约束,因此鲜少看到有人将戒指戴在小指上。

算来,小小的一只手,有六条经脉贯彻,戒指戴在手上,便是对这六条经脉进行按摩,所以戒指有保健功效也不足为奇了。

疏通经络本就是功劳赫赫,加之戒指的材质各有千秋,不同的材质对健康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止鼻血

止鼻血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利用戒指,尤其是金戒指,如果流鼻血了,把它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捏住,箍紧,鼻血就止住了。这个办法出自《名医类案》,医家对这个办法十分推崇,认为有奇效。

道理其实很简单,流鼻血,不管是什么原因都逃不出《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所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子出血,必然是哪条经络出现了问题。打个比方说,一条输送水的水渠漏了,水就会四溢而出。三焦经通过无名指,而三焦经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就是兴修、疏通水利。把漏了的渠给修补上了,那么水自然不会漏出来了。

胃疼

把戒指戴在中指上,便能改善胃痛的情况。中指走的心包经,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便能生脾。正如《四圣心源》中指出的那样:“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这点和五行之中的“火生土”异曲同工,宛然一场熊熊的大火燃烧后,一切尘归尘、土归土,故而有“火生土”之称。从中医的角度理解,脾胃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就相当于做饭。做饭没有火怎么行?

将戒指戴在中指上,能改善胃疼的情况。如果再能用戒指刺激一下中指上的中魁穴,就如武林高手有了倚天剑屠龙刀,更是所向披靡。

中魁穴位于手中指第一指间关节突出处,中,即为中指,魁,即为魁首,顾名思义,中魁穴不仅在中指上独占熬头,也是其他四指之魁首。中魁穴是治胃病的良药,《玉龙歌》就点明“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有人问了,为什么非要用戒指呢?戒指按摩中魁穴好处有三,一胜在便携,随时随地皆可按摩;二胜在体积小,用它来按摩中魁穴,不轻不重,恰到好处;三胜在造型美观,保健之余尚能修饰,一举两得。

有的女性唯恐戒指丢失,用毛线等将戒指缠住,紧紧的箍在自己的手上。其实这并不好,因为戒指戴得过紧,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受箍的手指和皮肤容易形成环状畸形。所以佩戴戒指以舒适为原则,而且入夜睡觉的时候,最好将戒指取下,让手指得到适当的休息。

阳痿和黑眼圈

李时珍将阳痿患者称为“怯丈夫”,形容胆怯,没有男子气概。面对阳痿怎么办?戒指可以帮你重振雄风。

先用手掌心摩擦足掌心,左右脚各60次。而后将一枚戒指戴在手小拇指第一节的肾穴位置,保持一周不动。同时用1寸见方的胶布,内置1颗瓜子,贴在命门穴处,一定要穿上袜子,1天一换,可以有效的治疗阳痿。

不要小看用手心摩擦足掌心的动作,这样可以让肾发挥收藏的功能,把气往下引,把上面的虚火给拽下来,这样气就不会堵在上面。

为什么要将戒指戴在小拇指的肾穴位置呢?中医认为“肾主生殖”,也就是说肾和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能力息息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曾经说过:“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可以简单理解,肾气是否充足,是生殖重要的物质基础,如果肾气不足,那么再谈生殖就像是铸造空中楼阁。将戒指戴在小拇指的肾穴位置,能达到助益肾气的效果。

而用瓜子贴在命门穴上,就是按摩刺激命门穴,力求达到提振肾气的目的。

戒指的作用多矣。它不仅能修饰人的美丽,还能作为美容手段呢。很多女孩子夜生活丰富,一夜笙歌,第二天傻眼了,明晃晃的黑眼圈挂在脸上。这个时候,只能用遮瑕霜或者墨镜遮掩。如果你有一枚银戒指的话,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取鸡蛋一个,煮熟后破开皮,用手巾保住,再放入纯银戒指,闭上眼睛,在眼部周围来回转动。按摩约10次,热力加按摩,可以增加眼部的血液循环,加上鸡蛋和纯银戒指的散瘀作用,让黑眼圈不再成为你的困扰。看吧,戒指真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作用良多,值得拥有。

上一篇:中医长寿医学“摄生”“养生”学

下一篇:小暑饮食养生“蒸”和“煮”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