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接触到一些老年病人,虑自己为日无多而长吁短叹,甚至无病呻吟、等待时日,从不敢作长寿想。这种思想实对健康不利,有违养生之道。
现代的研究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人可活到150岁左右。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早就指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人们只要维持气血平衡就可达到百岁以上的寿命。
正确认识健康与长寿的道理,不仅是养生的基本要素,也是疾病转归的关健之一。
“乐观者长寿”。有人做过这样试验,一个人在情绪好的时候来测试他的生化功能和其情绪悲观时相比较,结果就大不一样,心理障碍可导致抗病能力衰退,已病的则加剧了“正”与“邪”的对峙状态。古语说得好,“哀莫大于心死。”当医生的都知道,如果没有病人的心理配合,势必影响疾病预后。对每个人来说,不敢长寿哪还谈得上养生两字。
我曾写了一副条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给我的老同学陈雨苍教授,他竟不敢张挂。我询问其故?他说:“我已退居二线,乐天知命,挂出去怕人讥讽。”有这种心态的老人不少。不敢长寿与不敢生活是同义词,一个人如果意志衰退,不再想有所作为,实为健康之大忌。
我如今已年过九旬,虽退居二线,仍奋战于医、教、研前线。人家看我白发童颜,声如洪钟,思维不乱,手足轻健,便问我长寿之道。我说:“第一,我从不知老之已至,‘宁负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第二,正确认识保健之道,以‘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为纲,衣、食、住、行都服从气血通畅乃生命之本的要求,不生气,不吃药或很少吃药。”眼下进补成风,吃补已成公害,事实上补药用了几千年,也没有吃出一位寿星。清代皇帝后妃,没有人参不服其药,结果不是早衰就是早亡。
清代大医家徐灵胎说得好:“盖衰年气血不甚流利,岂堪补住其邪,以与气血为难。”想靠进补来维持生命,也是不敢长寿的另一表现。
有一年春天访问台湾,为一巨贾诊病。他患痰饮,日饮高丽参与燕窝各一碗,数年如一日,以之作为生命持续之基础。事实上愈补愈壅,病势缠绵难愈。我则背其道而行之,投以温化痰饮的小青龙汤,病竟霍然,滥补之风为害剧烈。
衰老的学说多达几百种,至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证实可确切地延缓衰老。因此,依赖某种药物来延缓衰老与不敢长寿的思想都是不客观的。(颜德馨养生医话系列由颜德馨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