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母亲从乡下来到我生活的城里,说是长时没看到我们,更想看看她宝贝孙子有没有长高,就顺便带些山里的板栗、核桃等土特产,还亲手做了重阳糕,让我和妻儿品尝。
母亲提及过重阳节,我眼前浮现出家乡过节的情景,勾起了我儿时甜蜜的记忆。
按照家乡陕南一带的习俗,每逢九九重阳节这天,一家老少赶早起来,带上箩筐,登山采摘野菊花。快到中午时,采回一箩一筐的野菊花,大人们将金黄或粉白的花瓣摊在苇席上进行晾晒,备作冬天饮茶或做菊糕。山里人饮食野菊花不仅具有一定的疗疾保健作用,而且实用价值颇高。
听大人们说,重阳节这天采晒的菊花质地好,饮食后可祛火败毒,润肺止咳,利湿除逗,能提神明目,解毒消肿,治头痛感冒,舌侯疔疮等疾症。我长大后,从书中获知,野菊为菊科植物,又名山菊花、千层菊、黄菊花,性甘,味寒,含菊醇、内酯、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
我国《神农本草经》解说,野菊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宋代景焕于《牧竖闲谈》中曰:野菊花性味苦寒,独擅清热之功,可治疗疔疮痈肿,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现代中医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湿疹、宫颈炎、前列腺炎、肛窦炎等。
每到九月,山坡上及每家房前屋后的野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十分招人喜爱。人们不仅爱花的芳香,更爱菊的刚强。在深秋的山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天多了生气,多了艳丽色彩。也正因如此,采菊赏菊与饮食野菊花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头天晚上,母亲会做很多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母亲做的重阳糕,用面粉加上菊花、红枣、桂花、板栗或其它干果蒸制而成。当母亲蒸熟一笼重阳糕,香喷喷的节糕总惹得我和妹妹嘴馋,母亲随手指拧上一块,分给我和妹妹先尝,并笑着说,等明天重阳节再好好吃。
在九月九日清晨,母亲让我和妹妹戴上她亲手编织的菊花辫,站到院中的石磨上,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我和妹妹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子女能消灾去病,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谐音,表达着长辈对儿女的殷切祝福。山里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现如今,母亲老了,岁月的沧桑让她满头白发,生活的劳累使她腰弯背驼。城里人很少能过乡下重阳节的习俗,我吃着手上母亲做的重阳糕,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涌上心头。也许在母亲的心中,希望我们全家像我儿时那样围在桌子旁,一边吃着重阳糕,一边有说有笑,她忙前忙后也不觉得累,甜甜的微笑至始至终都溢满脸庞,家人健康平安,才是母亲的渴望。
昔日重阳,今又重阳,已记不清和父母过了多少个重阳节,而此时,我唯一的心愿,让母亲能快乐地欢度晚年。(宋伯航)
趣话重阳诗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重阳节插茱萸。唐代诗人杨衡有诗云:“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不过,大家可能最为熟悉的还是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时节,菊花盛开。赏菊花和喝菊花酒也是古人过重阳的重头戏。“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的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将一簇白菊,与自己的满头白发相提并论,既充满了情趣,也平添了许多的人生感慨。“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赏菊、插菊,诗人烂漫之态尽露笔端。将菊花入酒,酿成菊花酒,再细细品之,可谓既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孟浩然诗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出了友人的热情好客。而他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的“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又把自己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寄寓其中,可谓情深意长。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诗仙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中留下了“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的诗句。不论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还是明代诗人王灿的“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总能牵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根丝弦。(胡胜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