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三伏贴”越来越受到百姓的认可,每伏的第一天,全国很多中医院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人们不为别的,只为接受“三伏贴”。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东西南北的人们每年在伏天冒着酷暑赶到中医院接受“三伏贴”呢?那是因为他自己或周围熟人如平素容易感冒,老哮喘等毛病接受“三伏贴”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然,尝到甜头的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中医外治法。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方法中的一种,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盛夏的“三伏”,这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三伏”时节可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或方法来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达到强身治病之目的。而“三伏贴”就是一种膏药,如硬币大小,在夏天农历的头伏当日开始贴在患者后背一些特定穴位上,对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病机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这几年,“三伏贴”以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等因素深受广大患者青睐,成为中医“冬病夏治”的一颗燿眼“明星”。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7月13日正式入伏,北京市577家医疗机构统一启动三伏贴贴敷服务,其中超八成是社区医院。7月13日当天,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一家医院一天共贴敷1.5万余人次。由此可见,“三伏贴”有如北京今年盛夏温度一样热。但作为中医人,在“三伏贴”热的背后我们还是应该就以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三伏贴”并不能包治百病
从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专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2.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4.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现实是部分医疗机构基本上是对来“三伏贴”者不拒,这其中的确有病人主动要求的情况,但事实造成有意无意的病种扩大现象的发生。
敷贴穴位还需辨证选用
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辨证论治,但现在不少医疗机构不管病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情况,也不管是否有兼夹症,“三伏贴”所用穴位通通都为大椎、肺俞、膻中、天突等几个固定穴位,把“三伏贴”变成了流水线的工作。
敷贴操作要有规范
随着“三伏贴”热的出现,在每伏特定时间如同每年春运一样突然出现大量病人涌向医院,医院不接受这些候鸟般的病人吧,又会带来大量的医患矛盾。接收吧,由于很多社区医疗机构本来中医人员就少,为了接待这么多病人,很多医疗机构不得不让其他人员来“友情客串”,笔者就曾发现有本应给病人敷贴肺俞的“三伏贴”贴在心俞甚至更低位置的情况发生。
不是必须在每伏第一天敷贴
“三伏贴”敷贴时间很多医院或医生传达给病人的信息是最好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这样造成大量病人每伏第一天集中到医院接受敷贴,伏天本来就是高温天,病人在医院排长队等待敷贴,有的医院队伍都排到室外,这有可能使病人出现中暑等情况的发生。其实,“三伏贴”只要在三伏天期间进行贴敷都是可以的。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即可。
作用原理的研究有待跟进
“三伏贴”又称“白芥子涂法”,现在“三伏贴”敷贴药物组成源自清《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三伏贴”主药是白芥子,现代研究白芥子含白芥子甙,其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所以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现在所知的“三伏贴”作用原理,一是其药物的温经散寒的作用,二是通过发泡作用,形成类似发泡灸,发泡罐的现象,通过刺激让正气慢慢增强。随着“三伏贴”的普及,“三伏贴”作用原理有待科研机构进一步跟进。
不能忽视“冬病夏治”其他方法
“三伏贴”虽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问题,如适应症问题,“三伏贴”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体寒的人,那阴虚有热之人是不适合用“三伏贴”的。另外,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也不适合用“三伏贴”。其实,刮痧、拔罐、艾灸、口服汤药等都是“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三伏贴”热反映了近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在抓的中医“治未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针对以上问题,也要尽快研究,该完善的要尽快完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热”时大家一拥而上,最后却因适应症扩大,服务跟不上等原因又一下子冷下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