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四年》中有这样一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一年四季气候的特点。四季气候变化是最重要的自然现象,它赐予人类获得健康的有利条件,但又常常引起疾病。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四季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根据四季气候的特点进行防病与养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春夏秋冬 防病有招
小赵今年27岁,三年前因受到刺激后患精神分裂症,曾在精神病医院系统治疗,病情基本控制,但是每年一到春季,小赵就觉得特别容易烦躁,而去年3月份更是因为发病再次住院治疗。为此,小赵曾咨询了专家,专家解释说这与春季气候有一定关系:春天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脑下垂体产;仁影响,引起性激素改变,因而精神病患者易复发。
春季某些疾病容易发生,这与存季,七候多变,多风沙,气温、湿度变化大固然相关。春季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而一些精神病,春季复发亦增多。受紫外线影响,红斑狼疮发病与病情复发在春季更是常见。
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石卫兵医师认为,春季人们应采取以下防病措施:1.体质弱、易患流感的孩子及老人,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平时多洗手,保持卫生。2.过敏性疾病患者应避开花粉、粉尘等过敏源。3.精神病人春季不但不能停药,还应适当调整药量,可配合娱乐和工作疗法等进行治疗。4.红斑狼疮患者为减少紫外线照射,出门应使用防紫外线的雨伞等。
夏季是最炎热的季节,易伤津失液,北方干燥高热,南方湿热为主,长时间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发生中暑。预防中暑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尽量避免高温作业和骄阳下的露天作业。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使病人平卧于阴凉通风处施行急救。夏季暑热,外科疮疡患者也明显增加,特别是平素饮酒、嗜食肥甘厚味者,内有湿热;兼有夏季湿温高热,汗出不畅,郁久多生疮疡。夏季常饮茶,可清心利湿,防治疮疡发生。
每年夏天,都有不少老人被脑卒中夺去了生命。这究竟是何因?石卫兵医师指出,夏季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一方而人体汗液大量蒸发,散热降暑,其代谢是通过皮下血液循环比平时高出数倍的血流量来完成的。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但可导致血压升高,而且增加了脑卒中的可能性,从而容易发生脑溢血。另一方面,人体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内纷纷涌向皮肤,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易诱发脑梗死性脑卒中。为此,老年人在盛夏预防脑卒中要做到:第一,要注意防暑降温。第二,要注意常饮水。在盛夏季节,老年人即使是没有感到“口渴”也要饮水,最好每天保持饮水1500毫升左右。第三,要注意饮食。老年人应多吃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 物。夏季常饮绿豆汤、菊花茶,既能降温去暑,又能降血压,对老年人最为适宜。如果老年人在夏季出现经常性头痛、眩晕、肢麻、肉颤、一时性失语等脑卒中先兆,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秋季天气由凉而渐寒,气候干燥,凉燥伤人,多及呼吸系统,轻者口鼻干燥;重者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甚至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秋季亦是皮肤病好发季节,这与气候干燥有关,老人常小现皮肤干燥,瘙痒,轻则四肢,重则全身瘙痒,夜间为甚;孩子容易出现过敏性皮炎,可见皮肤干燥、发红和脱屑,孩子常因瘙痒而焦躁不安,可见皮肤搔伤等。
秋季防病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意减少室外锻炼,适当增加室内锻炼,提高抗病能力。2.为减少皮肤病发生,除多饮水外,可适量多食梨等含水分较多的水果;如出现秋季性皮炎,可适量使用润肤膏、软性激素软膏等治疗,或到医院就诊。
冬季易骤然降温,人的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不能同步进行,一时出现紊乱,由此易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老人,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如气温突降时支气管哮喘极容易发作。在强冷空气的刺激下血压波动,易诱发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引起血压明显升高,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天气剧变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周围血管的收缩而导致关节疼痛。
冬季防病措施首先是注意保暖;其次,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要积极监测血压,适量调整降压药物;有高血脂、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适量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四季养生 强身健体
早在古代,人们就注意到四季气候与健康的关系,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精辟论述。北京小医药大学曲黎敏剐教授指出,人们应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一、春季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
在饮食上,宜选用 甘、辛、温之品,清淡可 口,忌油腻、生冷、粘硬 食物。在起居上,宜适当 ‘晚睡、早起、外出散步, 以适应春季勃勃的生 机,汲取大自然的活力, 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
在衣着上,春季虽然天气变暖,但不要急着减衣服。在精神上,因春季属肝木之令,只有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才能促进肝气的疏泄,有助于肝气的升发与春阳的升发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二、夏季养生。
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感觉浑身不适:头痛、心烦、胸闷……想刻意进行调整,却日益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养生专家赵世立认为,这跟心脏的承受度有关。赵世立指出,立夏后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心对应 “夏”,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同时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保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此时不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夏季要做好自我调节、笑口常开。
此外,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同时,天气炎热又影响着人的食欲,除注意饮食清洁和清淡为主外,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如牛奶、鸡蛋等。
三、秋季养生。
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 “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起居保健在秋天显得特别重要,主要是秋天的气候变化太大,早秋以热、湿为主;中秋前后较长一段时间又以燥为主;而到了深秋、晚秋,却又以凉、寒为主。因此,人们在睡眠、穿衣、护肤、居住等起居的各个方面,都要提高警惕,注意养生。“秋冻” 是含有积极意义的健身办法,是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的秋天养生方法。
四、冬季养生。
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冬季,人们可以适当进补,中老年人可多食用牛肉、羊肉等;此外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