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 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 我国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不 论在养生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 大的发展。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 院老年病研究所主任刘国安教授长期 致力于养生保健的研究,最近他介绍了 我国早期养生理论的精华。
一、儒家养生,注重“德仁修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我 国养生大师之称。刘国安介绍说,孔子 有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 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 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 法。
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 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 可获得高寿。
此外,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人不可没有欲望,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要求。强调了清心寡欲、精神调摄的重要性。
二、道家养生,主张“虚之道”
刘国安说,“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虚为何如此重要呢? 宋子曰:“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曰:“虚而无所谓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始者,物之初也。生之本,本乎自然,善养生者,当从虚中悟出生的道理来。总的来说,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璞归真”、 “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
三、先秦杂家养生,强调“动”字
据刘国安教授介绍,《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其中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很长。”同时还有“动形以达郁”,即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如《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而明确指出 “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四、管子养生,认为“精存自生”
刘国安教授说,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如他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其曰:“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此即为节欲存精。 何国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