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证,此物玉质呈十二面棱柱状体,中空,顶端未透,每面刻有篆书三字,加上重文九字,共四十五字。此玉佩为战国后期的作品,虽然玉质较差,打磨、镌刻工艺却十分精湛,定出于名匠之手,再从其文字内容来看,战国初期我国尚未发明纸张,文字载体多以竹、木板片或绢帛为主。在惜字如金的年代,能将文章刻在玉器上的定是珍贵、重要之宝,否则佩带者不可能花如此大的代价去镌刻它以传之后世。
《行气玉佩铭》文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行气玉佩铭》是我国较早的健身文献,一经发现即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据郭沫若考证,此件很可能是洛阳金村战国韩墓出土之物,并在《奴隶制时代》中作了译释:“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其行则生,逆其行则死。”与此同时,他与于省吾等考古学家,对玉佩铭文作了进一步地考释,谓其内容为古代的“导引”。以其讲述呼吸吐纳之道,故称此件为“行气玉佩”,称其文为“行气玉佩铭”。
郭沫若对《行气玉佩铭》是“呼吸吐纳”的解说,与另外一些学者的论述稍有差异。华夏智能气功创始人庞明认为,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练气功的入门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稳妥的方法之一是从中宫入手。《行气玉佩铭》所载方法是“行气”,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热感,说明真气已温煦充沛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然后,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动真气的运行,而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伸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丹田、气海处,该处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精固则化生之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部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增大,內压亦日趋增长(下则定,定则固,固同萌,萌则长)。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蹻库--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长则退,退则天)。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行气玉佩铭》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其拓印件收入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第20巻。(单健民)
来源:中国中医报
来源:中国中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