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法奇正看中医治法思想与分类
在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多方位地受 到了古代兵法的影响 [1-2 ] 。尤其是治疗学, 在治疗的思 路、 原则、 方法乃至策略运用等诸多方面, 都深受兵法 的影响。广为人知的“用药如用兵” 之语, 即充分说明 了这一现象 。《灵枢·逆顺》 也曾直接引用兵法中“无 迎逢逢之气, 无击堂堂之阵” 之说, 来指导疟疾的治疗。 最早在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中就有 “凡疗疡, 以五毒 攻之” 之说, 其后《素问·汤液醪醴论》 说 : “必齐、 毒药 攻其中, 镵石、 针艾治其外也 。 ” 《金匮要略》 首篇也提 出 : “夫诸病在脏, 欲攻之,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 均以兵 法术语 “攻” 表示治病之义。这种以兵法术语作为治疗 学术语的用法, 一直沿用至今。
有关古代兵法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很多, 但尚未 见到从奇正兵法角度, 深入分析中医治法思想及其分 类的研究。本文试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期望对深 入认识中医治法思想及其分类有所启发。
1 奇正概念
“正” , 不偏、 不斜。如《论语·乡党》 云 : “席不正 不坐。 ” 引申为正当、 合适。如《论语·子路》 云 : “名不 正则言不顺。 ” 又引申为正常情况。如王充《论衡·气 寿篇》 云 : “百岁之命, 是其正也 。 ” “奇” , 《说文解字》 释 谓 : “异也。 ” 即奇异、 不平常, 引申为出人意外、 变幻莫 测之义, 与“正” 相对。如《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云: “奇服、 怪民不入宫 。 ” “奇服” 即奇异服装, 是与普通、 正常服装相对而言。
《老子·五十七章》 云 :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 这 说明, 至迟自 《老子》 始, 已将“奇” 与“正” 作为相对的 概念使用。后来 , “奇正” 概念经过抽象, 逐渐发展而近 于哲学范畴, 用于说明具有常规与非常规、 普通与非普 通、 一般与非一般等具有相对关系的事物, 且主要用于 兵法和医学领域。
2 奇正兵法
《孙子兵法》 最早将“奇正” 概念用于分类、 概括用 兵之法 。《孙子兵法·势篇》 说 : “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 胜。故善出奇者, 无穷如天地 。 ” “战势不过奇正, 奇正 之变, 不可胜穷也。 ” 具体而言, 凡按照正规方法和通常 的战术原则作战者, 称为“正” , 而通过运用计谋, 采取 特殊的、 非正规的方法, 不按通常战术原则作战者, 即 为 “奇” [3 ] 。简单地说, 以力较力、 用硬对硬就是“正” , 以谋较力、 攻其不备即为“奇” [4 ] 。前者即敌对双方相 对列阵, 兵来将挡、 互为攻守, 是一种直接对抗的战法, 常无需深思熟虑的计谋, 主要由兵力的强弱决定胜负; 后者是一种避免与敌方主力直接对抗, 主要靠出奇的 计谋如突袭、 偷营、 伏击、 游击等, 来打击敌方的薄弱环 节, 以获取胜利。因此, 奇兵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计谋、 谋略的灵活运用。可以说, 计谋的运用是奇兵的灵魂。 从孙子 “以正合, 以奇胜” 之论可以看出, 在奇、 正 两类兵法之中, 其更重视“奇” 的方面, 认为“奇” 法的 运用, 往往是决定胜利的关键, 尤其是在敌我相持或敌 强我弱之时。这是因为, 奇兵的运用常可“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 ” ( 《孙子兵法·计篇》 ) , 从而获得出奇的效 果 。《孙子兵法·势篇》 还指出 : “奇正相生, 如环之无 端。 ” 是说奇、 正兵法总是交相为用, 奇中有正, 正中有 奇, 变化无数; 奇与正之间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转化。 当某一出奇用兵的方法被人们普遍认可、 普遍采用, 作 为一条作战原则固定下来之后, 奇法也就变成正法 [5 ] 。
3 从兵法奇正看中医治法思想与分类
受古代兵法的影响, 中医学也在许多方面应用奇 正范畴来分类和说明具有相对特点的概念。如经络有 “十二正经” 和“奇经八脉” , 即是以普通的、 符合常规 循行特点( 即首尾相续、 如环无端且有表里相合关系) 的十二经脉为 “正经” , 而以与普通、 常规的经脉有不同 特点( 即各自循行、 无首尾相接及表里相合关系) 的八 条经脉为 “奇经” 。又如, 穴位有“经穴” 和“奇穴” , 即 是以与某经脉有固定所属关系的穴位属于常规的、 普 通的穴位, 称为“经穴” , 为穴位的主要部分, 而与经脉 没有固定所属关系的穴位则属常规之外, 称为“奇穴” 。 但是, 这些应用仅仅是将“奇正” 范畴作为分类事物的 工具而已。需重视的是, 奇正兵法对中医治法思想的 影响, 且可据此进行治法分类。
正如 “用药如用兵” 之说所提示, 中医治病的思路 主要来源于兵法, 因而中医治病的思路和方法, 也可利 用 “奇正” 范畴来分析和认识, 即用兵有奇、 正之法, 治 病也有奇、 正之道。如日本丹波元坚说 : “凡病实于里 者, 攻而去之, 此正治也; 其兼虚, 则补而行之, 此奇治 也。 ” [6 ] 清代石寿棠云 : “古法用药如用兵。用兵有战有 守、 有奇有正, 用药亦然。 ” [7 ] 丹波氏所云 “奇正” 的意义 尚较狭窄, 石氏则明确地将奇正作为分类认识治法的 纲领, 惜其并未深入讨论。
具体而言, 治法之“正” 者, 即针对疾病的病邪、 病 性等采取性质相反、 直接对抗的方法。例如 ,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提出的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 者泻之、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等。此类治法与兵法中双 方列阵直接对抗的方法, 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属于处理 事务的常规方法。相对地, 治法之 “奇” 者, 即是在常规 治法之外的, 采用非直接对抗的方法, 而是顺从疾病的 病邪、 病位或病势等方面的特性而治的方法。例如, 《内经》 所言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以及“火郁发之” 等因势利导的 治法。又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出的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之法, 与兵法中的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之法 同类, 即并非直接针对疾病病位, 而是选择与病位具有 阴阳相对关系的部位实施治疗的方法。
据此, 可从基本思路上将中医治法分为两类: 一是 对抗性的治法, 即直接与病邪、 病性相对抗, 来源于兵 法中的正法, 与处理事务的常规相符合, 可称为“正治 法” ; 二是非对抗性, 即并非与病邪、 病性等直接对抗的 方法, 而是顺从病邪、 病位、 病势等方面的特点, 以就 近、 最快地去除病邪、 解除病患的方法, 来源于兵法中 的奇兵, 与处理事务的常规有所不同, 可称为“奇治 法” 。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 “正治法” 与 《素问·至真要 大论 》 “微者逆之 ” “逆者正治” 中的“正治法” 名虽同而 意义则异。从其所包含的内容来看, 彼“正治法” 属于 这里的 “正治法” 的范畴, 二者并无大的差别, 但其认识 问题的角度不同: 彼“正治法” 是与“甚者从之” “从者 反治” 的 “反治法” 相对而言的, 而这里的“正治法” 是 与 “奇治法” 相对而言的。正奇概念与正反概念的意义 不同, 决定了虽同名为 “正治法” , 而其意义有别。 不仅具体治法可以如上述进行分类认识, 由多种治法组成的治疗方案也是如此。如清代柯琴在注释 《伤寒论》 164 条时说“表里交持, 仍当遵先表后里、 先 汗后下” , 并将其称为“正法” [8 ] 。可知柯氏认为, 在表 里同病时, 先表后里、 先汗后下乃为常规的治疗方案, 所以称之为 “正法” 。由正奇的相对关系可推知, 先里 后表的治疗方案就当属“奇法” 了。因此, 奇正兵法的 分类思想, 既可用以认识中医治法的不同类型, 也是分 析治疗方案的适当工具。
4 奇正治法的思想原理
综上所述, 中医治法是直接受到奇正兵法影响的, 但处理事务的奇正两法的思想原理, 当来源于最早提 出奇正概念的 《老子》 一书。
《老子·七十七章》 说 : “天之道, 其犹张弓与? 高 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 可 见 , 《老子》 将宇宙间事物运动的规律分为两类, 一为 “天之道” , 即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 一为“人之道” , 即 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 , “高者抑之, 下者举 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等, 是未受到人类智慧影 响的、 自然事物本来的运动规律, 其特点是直接对抗, 即高者压抑使其下降、 低者托举使之上升, 过多者减损 之、 不足者补充之。将这一规律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 即是 《素问·六微旨大论》 所说的“亢则害, 承乃制, 制 则生化” 。相对地 , “人之道” 是人类充分地运用高度的 智慧, 根据人类自身的需要, 结合事物的性质特点加以 操纵而表现的规律, 具有与 “天之道” 正相反的特点。
从 《老子》 的这一观点来认识奇正兵法、 奇正治法, 可以看出 : “正” 之兵法、 治法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处理方 法, 乃为自然条件下自然而然的选择, 无需运用多少智 慧进行思考, 或属本能性的对应方法, 也就构成了人类 处理事务的常规方法, 如“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等, 以及中医学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 之 ”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等治法 ; “奇” 之兵法、 治法, 则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作用, 是人类在对事物运动 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 运用高度的智慧 加以干预的结果, 如“围魏救赵” “因势利导” 等, 以及 中医学的“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以左治右, 以右治 左 ” “上病治下” “火郁发之” , 以及“虚则补其母, 实则 泻其子 ” “滋水涵木 ” “培土生金” 等治法, 均是如此。 当然, 部分属于奇法的治法, 经过长期的应用和发 展, 业已成为中医临床的常规治法而为人所熟知、 熟 用, 就由原来的“奇法” 演变为“正法” 了, 而这些治法 的来源和思想原理等内容则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如 前述的 “培土生金” “火郁发之” 等。但是, 通过对其治 疗原理、 思路的分析和研究, 揭示其所包含的基本思 想, 对于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治法, 仍是十分必 要的。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金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