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五行观念 五行即五时十月历将一年分五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登本
 
  五行观念源于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五季,作为哲学概念则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在五行理论形成及盛行之际,也正是《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并形成时期。
 
  五行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五季观念。随着人们对五行观念认识的延伸,其表时节气候运行变化的意义被方法论的作用取而代之,演化为认识物质世界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自五行特性被抽象以后,五行就被用作分析、归纳、标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特征,以此作为研究各类事物内部联系的依据。此时的五行不再是某些自然事物的本体原型,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特定符号标志。
 
  就五季的时、空区位而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生存的时、空区位放在一个有规则、有意义、可认知的时、空系统之中,由此形成了古人将可以认识的事物进行五季分类配位的观念。春秋以后才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五行常胜”和“五行毋常胜”的争论,直至西汉《淮南子》《春秋繁露》才明确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排序。《黄帝内经》将初始表达时序的“五行”观念予以延伸,以五种自然物质之间的相克为例进一步确立了五行的相克关系,认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并将这一五行制约关系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层面,将这一观念界定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属性及其联系和变化规律的知识”,认为五行理论是确定五行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而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则是维持系统内部和各个系统之间相对稳定关系的关键所在。
 
  十月历将一年分五季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者们,基于“我国古代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源于阴阳五行”的认知理念,于是在新发现十月太阳历法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大量先秦以前相关文献,认为“十月历是中国最古老的历法,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起源实与十月历有关。因而要解决它们的起源问题,必须从研究古老的十月历开始”,并且明确指出《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并不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的历法”。进一步研究认为,“五行原来的意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吕氏春秋》把五行直称为‘五气’,意义更为明显,五行即一年中的五个节气,或五个季节。后世将五气应用到其它方面,则是人们对五行观念的附会和发展”,并引《管子·五行篇》之“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后认为,“当时五行只与天时有关,亦及五行为五个时节”,其研究的结论为“五行即五时”(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第五卷,第二期)。
 
  五行即五时
 
  就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陈久金、刘尧汉等研究得出“五行即五时”的初始观念结论已经过去30年之后的今天,仍未引起中医人的重视,还在现行所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类教材(包括相关院校自编的此类教材)中对“五行学说”发生源头仍有“五季说”“五方说”“五星说”“五材说”诸种混乱的说辞。应当正本清源,五行学说的源头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五季说”。
 
  为了深刻对“五行即五时”初始意涵的理解,不妨对十月太阳历法特征予以温习。十月太阳历法资料在古文献之中(《诗经》《夏小正》《管子》)有记载,《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也应用了其中相关知识。历法,是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历法的功能在于可以规范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人类的一切生活的、社会的、科学的行为活动,生命科学的研究也不例。《黄帝内经》运用了6种历法知识构建其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以“河图”为背景形成的十月太阳历,有多次应用,如“三百六十日法”“七十二日”等,生命科学知识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其发生也与此历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十月历的特点
 
  十月太阳历法的特点是:①一年分成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分五季,每季为两个月七十二天,这就是我国古代“三十六”“七十二”这两个神奇数字的由来;②每月36天,每月为三旬,每旬十二日;③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分别从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为起点。每一年所余的5~6天分二次(冬至、夏至)用于过年节,不计入月数的划分;④一年为五行(季),两个月为一行(季)。⑤将冬至日为“阳旦”,是上半年(阳年)的开始,有五个“阳月”第一季(行,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这是五行中木、火属性为阳的历法背景。夏至日为“阴旦”,是下半年(阴年)的开始,有五个月“阴月”。第四(行,庚、辛月)、五季(行,壬、癸月)依次属性为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是五行中金、水属性为阴的历法背景。 唯有第三季(行,戊、己月)属性为“土”,称“长(zhǎng)夏”属性为“至阴”由一个“阳月”和一个“阴月”组成。 ⑥十月历以观测太阳运动来确定冬夏,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当太阳“运动”到最南点(日至南)时为冬至,到最北点(日至北)为夏至。而冬季傍晚北斗柄正下指时为大寒,夏季傍晚北斗柄正上指时为大暑。
 
  可见,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行(五季)是五行发生的源头。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就会不断地移行。一年五季气候移行变化的规律正好体现了五行相生之序,所以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黄帝内经》中但凡涉及一年分为五季的原文、涉及长(zhǎng)夏、三百六十日法、七十二日等原文,务必要应用十月太阳历法知识予以识读。中医人首先要做一个“明医”,要明白自己的理论从哪里来的、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理由何在、有何意义等,然后才可能成为公认的“名医”。这就是《素问·著至教论》告诫的“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之意。(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中医将要亡于中药??

下一篇:学习中医脉诊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