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安永廷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之一是寒热往来,关于其形成的机理在中医学教材解释为“寒热往来是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时,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病因为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用“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来解释寒热往来的机理,比较难理解。然而,正胜则发热,如果把正气换作卫气,似就明白的多了;“邪胜则恶寒”,按伤寒病的病因及传变当指寒邪,如果把邪字换作寒邪,就明白多了。邪,寒邪,占了上风,卫气受束,方可恶寒;正,即指卫气,其占了上风,与邪争胜,方可发热。
 
  少阳病恶寒发热的因素是卫气的胜负,不应理解为正邪的胜负。邪胜一词具主动性质,如何就胜了呢?什么力量推动呢?在外部环境一定的情况下,这是不可思议的;反观,它的“胜”,无非是正气的虚弱,在一定时段处于正虚无力抗邪状态,使寒邪占了上风,卫气受束,所以恶寒。此时的发热是卫气郁的病理表现,但具积极的意义,正胜是机体主动调节的结果,正气也是决定恶寒和发热的性质、轻重以及形式的内在决定因素。所以,少阳证之所以出现寒热往来,是寒邪进入了少阳层次后,与正气相持不下,正气进则寒退而发热,正气退则寒进而恶寒。这样的说法,看似接近了寒热往来的本质,强调了正气的进退是决定性因素,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至此,关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机理的理解就清楚了。
 
  至于小柴胡汤治病机理,《伤寒论》对小柴胡汤功用的定义是“和解少阳”,张仲景并未将相关条文作解释,只是后人的理解。盖因少阳证的主症是寒热往来,以及方中寒热药物并用,所以称为和解少阳。但这样理解不是根本性的解释。且看中医学教材所述少阳证的机理实质是“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三焦阻隔”;据此何以得出需用“和解”之法。利枢机即是和解吗?解胆经郁热、通利三焦即是和解吗?我们应该把少阳证的机理重新思考,作出更明了的定义,并依此进行对小柴胡汤治病机理的再认识。
 
  少阳证是机体正气虚弱,寒邪侵入少阳,正邪相持,正气与邪气进退反复,少阳枢机不利的特定病理状态。少阳枢机不利的原因,一是脾胃运化不健,该阶段有脾胃虚弱症状;二是太阳经气不利,恶寒发热交替出现的根本原因实仍卫表不和,只不过机体同时出现了正虚及少阳枢机不利,所以恶寒发热的形式不像太阳表实证恶寒发热那样剧烈,也不像阳明燥热实证只发热不恶寒。
 
  少阳之气,郁则生热;郁则气滞胁下满,神情默默;犯胃则气逆而呕,食欲不振,口苦;犯脾则腹痛;津液输布异常则咽干便结等,凡三焦胆经所涉脏腑皆可或多或少的被影响。导致少阳证最关键的矛盾还是正气虚,抗邪乏力。那么,针对这样的病机,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法则,虚则温补,郁则疏解,热则清之,寒则散之。概言之,即扶正驱邪。依此小柴胡汤的组成中人参、甘草、大枣是温补正气药组,合生姜既温胃又散寒邪;柴胡得春季少阳生发之气,为和解少阳之主药,辛凉解郁而调达木气,黄芩合柴胡解少阳郁热;半夏辛燥,合生姜降逆止呕,温化痰饮。至此,全方扶正祛邪、辛开苦降、条达少阳、疏利三焦的功能明白无疑。将小柴胡汤的治病机理概括为“扶正驱邪,条达少阳,和畅三焦”比 “和解少阳”是否更明确了呢?本来,张仲景在示人“少阳证”的条文中就明白地呈现了正气虚弱的病机状态,如《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以及第143条讲在经期时,邪气乘虚侵入血室等,都说明正气虚弱即是少阳证的决定因素。
 
  基于以上思考,是否可以把少阳证寒热往来的机理明确定义为“机体正气虚弱,寒邪侵入少阳,正邪相持,正气进退反复,少阳枢机不利”,把小柴胡汤的治病机理明确定义为“扶正祛邪,条达少阳,和畅三焦”。如此,少阳证寒热往来的机理及小柴胡汤治疗疾病的机理可以更加清晰。(安永廷 河北省高碑店市同安堂诊所)

上一篇:论中医的入门之道

下一篇:循证医学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