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近有同道发表有关论述,深受启发,今略做表述,与通道共同讨论。
 
  术语来源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原是用于论述阴阳寒热虚实的关系,重点是概述临床反应症状的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有关论述记载多见于《中医辨证施治概论》一书中,该论著部分内容发表于1980年第4期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题名为《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一语出现于“论六经与八纲”一节,胡希恕笔记有关原文节录如下:
 
  寒和热:寒指寒性证,热指热性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亦必阴,则热为太过,当亦阳之属,故热者亦必阳。不过寒与热,是一具有特性的阴阳,若泛言阴,则不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
 
  根据以上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反其阴阳,故谓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虚亦寒、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理解胡希恕这段理论的前提条件是要用经方理论来解读,因胡希恕这里所讲阴阳,与《黄帝内经》所讲阴阳有显著不同。
 
  字义解读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主要所指是由症状的寒热虚实辨别阴阳的规律。胡希恕说“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即是说临床见到寒证判定为阴,见到热证判定为阳,什么时候亦不会错。但临床遇到虚证和实证,则虚者不一定是为阴证,实者亦不一定是阳证。此用于认识《伤寒论》的六经与方证非常重要,试从之三个病位未来分析:
 
  表证:表证分阴阳,概而述之,阳实热者为表阳证即太阳病;阴虚寒者为表阴证即少阴病;注意这里的阳实热和阴虚寒是大致的常规,临床还常见阳虚热和阴实寒的表证。具体来说,太阳病是表阳证,但其中又因有汗与无汗,分为表实、表虚,有汗称为表虚,无汗称表实,两者都属表阳证,即虚者不一定属阴,不能称谓为少阴。而出现于太阳病的方证,有表实和表虚之分,有无汗的麻黄汤证和有汗的桂枝汤证的不同,这些方证都属表阳证。同理少阴病是表阴证,但其中又因有汗与无汗,分为表实、表虚,有汗称为表虚,无汗称为表实,两者都属表阴证,即实者不一定属阳,不能称谓为太阳病。出现于少阴病的方证,亦有表实和表虚之分,即无汗表实的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白通汤证,和有汗表虚的桂枝加附子汤证、乌头桂枝汤证,表实无汗者仍属表阴证,不因表实而称表阳证。是说判定表阳还是表阴证,寒和热是固定的因素,故《伤寒论》第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即胡希恕所说寒热有常。而虚实的变化,有时为阴,有时为阳,此即胡希恕所说虚实无常。
 
  里证:里证分阴阳,概而述之,阳实热者为里阳证即阳明病;阴虚寒者为里阴证即太阴病。注意,这里的阳实热和阴虚寒是一般常规所见,而临床还常见阳虚热的阳明病,亦常见阴实寒的太阴病。例如,《伤寒论》第76条的栀子豉汤证的“虚烦不得眠”、第397条的竹叶石膏汤证的“虚羸少气”等证,都是里虚、津虚而有热,而皆属阳明病里阳证。又如,《伤寒论》第141条桔梗白散证的“寒实结胸无热证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外台走马汤》证的“腹胀大便不通”等证,都是里实而寒,而皆属太阴病里阴证,不能因里实而称里阳证。这里特别注意,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有人理解为,凡里实者即为阳明病。这是错误的,因为不论是从《伤寒论》的记载,还是从临床所见,里虚而热的阳明病是多见的,如《伤寒论》第221条的栀子豉汤证“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第154条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产后下利虚极”。还应该特别注意,有人记住了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误认为凡下利属太阴,凡大便硬属阳明,这明显不符合张仲景书中记载,如《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这里的大便硬与走马汤证的大便不通一样,属太阴而不属阳明。亦是说,判定里阳证还是里阴证的主要看寒热,是因寒热有常。
 
  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分阴阳,概而述之,应是半表半里阳实热者为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虚寒者为厥阴病。这里要特别注意,半表半里证病因病机的特殊性。胡希恕先生指出“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集此体部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出现症状反应,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的为证单纯,较易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即半表半里证是胸腹两大腔间之证,邪无直接出路,很易寒郁化热,热走于上,呈现上热下寒,故少阳病亦具上热下寒,厥阴病亦呈上热下寒,不过厥阴病的下寒更明显是主要区别。这样少阳,虽有下寒,但大致符合半表半里阳实热。而厥阴病,上热下寒明显,很显然不符合半表半里阴虚寒的规律,即仲景书所载,厥阴病有明显上热。按八纲规律,阴不得有热,少阴、太阴不见热,而厥阴是半表半里阴证亦不应有热,但从仲景书记载看,不论是厥阴病提纲,还是有关条文,厥阴病呈上热下寒多见。又从厥阴病的诸多方证来看,如乌梅丸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等,都见上热下寒,不符合阴虚寒的规律,但仲景书判定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这里提示我们,出现了寒热亦无常了?因此,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这一辨证规律,适用于仲景书的表证和里证之辨,而不适用于半表半里之辨,半表半里之辨证规律,应是虚实无常,寒热亦无常。是否如此,望同道商讨。
 
  学术意义
 
  胡希恕先生提出“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说,是读《伤寒论》全文时总结出的学术用语,是临证辨证的规律总结。适用于解读《伤寒论》全文、分辨六经及方证,亦适用于临床。
 
  有一同道提出“虚实是分辨太阳少阴的唯一标准”“从虚实着眼是划分太阳病与少阴病的可靠路径”。其理由是“表证系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束,气血津液郁滞所致,性质属寒,无表热存在,所以判断表阳表阴的标准也就只有虚实,或者说虚实是分辨太阳少阴的唯一标准。”经方、仲景书辨证论治主要依据症状反应,是论其证候属性,不是论其病因属性。不论感受是寒邪还是热邪,不论感受六淫之中哪一邪,正邪相争,症状反应是阳实热者,为太阳;症状反应是阴虚寒者,为少阴。以上观点,一是混淆了病因和证候的属性,即用医经的病因辨证,误认为太阳病是表受寒邪则为寒证。而经方是据症状反应,太阳病辨证为表实热证。二是未理解“寒热有常,虚实无常”。即太阳病表阳证,是表阳实热,少阴病是表阴证,是表阴虚寒证。
 
  太阳病又有无汗的表实证和有汗的表虚证。少阴病亦有无汗的表实阴证和有汗的表虚阴证,即太阳病和少阴病都有虚实之证,故不能用虚实分辨太阳和少阴。而辨别太阳和少阴的属性,决定于寒和热,即《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表证见发热者属太阳,无热恶寒者属少阴。
 
  总之,理解“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对读《伤寒论》,认识辨六经及方证有指导意义。(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上一篇:萝卜会“解”掉人参的作用

下一篇:气的诠解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