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众人眼中的中医

人们到医院找中医看病,都是开方、抓药,拎着一包包中药回家熬制是天经地义的事。看了中医没开药,等于挂号费白花了。其实喝汤药只是中医多种治疗手段的一种。
 
众人眼中的中医
 
现在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毕业之后能从事本专业的越来越少了;开大方的中医是越来越多,真正能使用寥寥几味经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诊断上借助现代仪器的中医越来越多,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诊断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中医怎么了,中医自己也病了吗?在这里我们不探讨中医自身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我们看看当下普通民众是怎么看待中医的?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人们到医院找中医看病,都是开方、抓药,拎着一包包中药回家熬制是天经地义的事。看了中医没开药,等于挂号费白花了。其实喝汤药只是中医多种治疗手段的一种,真正高明的医生治病时会根据病邪所在的层面,病势的进退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上述论述既说明了病邪侵入人体的路径,病势的发展依次是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又指出了医生应在疾病的早期予以干预,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病到了脏腑阶段,才想起治疗,再出手,治愈率也只能达到50%。
 
 
大家一定记得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
 
扁鹊过齐,齐桓候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候不应。扁鹊出。桓候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候而退走。
 
桓候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候遂死。《温热论》
 
 
六大技法综合应用有讲究
 
与病邪在体内传变的层次相对应的传统中医治疗有六大技法:砭(刮痧)、针、灸、药、按跷、导引。
 
病在皮毛时期刮痧就行。比如说感冒初起,病在表层这时选择膀胱经刮痧将邪气排出体外就可以了。
 
比如小儿打喷嚏、流鼻涕,风寒感冒初起,家长如果不选择马上送医院,先别着急吃药!头项结合部,正中线两侧凹陷中有要穴“风池穴”,是邪气进入体内的直接通道。
 
家长可以用嘴吮吸那两个穴位,再从上至下吮吸督脉(正中线)和督脉两侧的膀胱经(从头至肩),如果有痧出来,感冒初起的症状即会消失。这种方法学名叫“吮痧”,孩子还以为家长和他嬉戏玩耍,在没有任何痛苦时寒邪已被赶走了,何苦给孩子吃药片、打点滴呢?
 
有最简单有效又没有副作用的方法不用,却用药物进入体内,入血再到皮毛,真是舍近求远,不是聪明人的做法。且不说抗生素是寒凉的,就是那凉凉的盐水进入孩子体内也要消耗不少能量啊,所以我们看满大街的“小胖墩儿”、“豆芽菜”,大都脾胃虚寒。
 
 
再比如手足冰冷、阳气欲绝的昏厥病人,马上灸“神阙穴”(肚脐)就可以回阳救逆,而不必非要等将附子、干姜、甘草的四逆汤熬制好,再给病人灌下去。
 
临床上肾气虚的病人如果参杂脾虚的症状,这类人群用汤药效果就不明显,这是因为脾虚,对药物的吸收不好,所以药效不会显现出来,此时若在腰部的肾俞穴拔罐,直接补益肾气会有出奇的效果。
 
(注:肾俞穴的位置在肚脐对面的脊柱向两侧旁开2指宽处,左右各一。每次可拔罐10分钟,拔两天歇一天,15天为一个周期,女性在经期时不可拔罐),而且巧妙的绕过了虚弱的脾胃。
 
有些手脚冰凉的女性,体内寒气重,经络堵塞的厉害,如果不先疏通经络,单纯服用附子理中丸效果并不太好。
 
中医思想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强调“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只有合适的,没有最好的,合适就好!中医的六大疗法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治疗层次:脏腑的病多用药,经络问题多用针、灸,病邪在表的多用刮痧……
 
生活中,人们生病看医生时多数病已成形,病邪属在脏在腑的范畴,这就需要多种方法一起配合治疗,各自发挥在治疗上的优势方能手到病除,而不是单纯依靠其中某一个法来解决,这里面需要高度的智慧,所以只会开汤药的大夫未必是好中医。
 
一个好的中医师应该精通上述六法,但由于“刮痧”、“按摩”的治疗方法耗费体力、时间又长、不容易赚钱,像工匠一样,形象也不好。
 
而开方、抓药不但能用最少时间、最少体力为人看病,同时又展现了医生的学识、权威的形象,所以经历代演变下来,最终“以药为主”的治疗方法成为中医的主流,而刮痧、按摩则沦落为民俗疗法,殊不知:平凡之处见真知。
 
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
 
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看完今天的文章,真心希望大家能够把对中医“必喝汤药”的误解消除!

上一篇: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下一篇:中医经典《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