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之源,张景岳总结其为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 真阳” 。阳气充足,脏得温运,机能旺盛; 阳气不 足,温运失常,机能衰退,诸病丛生 。 “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 ”( 《素问·评热病论》 ) ,气虚日久 可发展为阳虚,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再者,久病 及肾,肾为 “五脏阴阳之本” , “五脏之阳气,非 此不能发” 。综上,无论是临床实际还是理论分 析,阳气的盛衰变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阳虚的病理状态在慢性病和疾病后期 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通过统计文献中有 关阳虚的疾病、证型、证素、症状的频数及频率, 初步反映阳虚证的病、证、症分布特点,为后期阳 虚证量表的制作提供条目池,同时对临床辨证及用 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检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 CNKI) 和 维普数据库 ( VIP) 2007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有 关中医阳虚证的研究文献。检索式: ( 主题 = 中 医) 并且 ( 主题 = 临床) 并且 ( 主题 = 证或分型 或证候或证素) 。

1. 2 文献纳入标准

文献类型为临床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阳虚证, 具有明确的辨证分型和 ( 或) 症状表现。

1. 3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综述、医案医话,重复发表的文献以 1 篇计。

1. 4 数据规范及分析方法

中医病名、证型参照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1 ] 进行规范,对于无法规范的证型则按 原文保留,如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 西医病 名参照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 十次修订本 ( ICD10) 》 [2 ] 和 《内科学》 [3 ] 进行规 范; 证素参照 《证素辨证学》 [4 ] 进行拆分,如 “脾 肾阳虚”拆分为病位证素脾、肾,病性证素阳虚。 症状规范参考 《中医主症鉴别诊疗学 》《中医临床 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中医大辞典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 》《中医 药学名词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等中医类辞典、术语规范著作、标准及各版本教材 共计 26 部,收集各个症状在上述参考书中的定义, 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对含义相同的症状进行归并,多 含义的症状进行拆分,最终形成规范、统一的症状 描述。

采用 Excel 2010 建立阳虚证临床文献信息库, 包括文献的题录,中、西医病名、诊断标准来源、 中医分型、证素、症状,并对病名、证型、证素、 症状进行频数统计。

2 结果

2. 1 阳虚证常见中医疾病分布情况

共计纳入文献 550 篇。研究内容包含中医病名 的文献 355 篇,共计 111 种中医疾病,其中频数≥ 9 的疾病占全部疾病的 59. 38%,具体见表 1。

表 1 阳虚证常见中医疾病分布情况

病名 频数 百分比 ( %)

胃脘痛 39 6. 77
水肿 38 6. 60
泄泻 27 4. 69
心悸 26 4. 51
胸痹 26 4. 51
虚劳 19 3. 30
骨痹 18 3. 13
气喘 17 2. 95
消渴 16 2. 78
胃痞 13 2. 26
痹证 12 2. 08
癥积 12 2. 08
眩晕 11 1. 91
关格 11 1. 91
崩漏 10 1. 74
肠覃 10 1. 74
黄疸 10 1. 74
乳癌 9 1. 56
带下病 9 1. 56
臌胀 9 1. 56

2. 2 阳虚证常见西医疾病分布情况

在 550 篇文献中含有西医病名 514 篇,共计 168 种西医疾病,其中频数≥7 的疾病占全部疾病 的 49. 25%,具体见表 2。

2. 3 阳虚证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550 篇文献中出现 36 种有关阳虚的证型,共 计 552 频次,其中频数≥8 的证型占全部证型的 90. 76%,具体见表 3。

2. 4 阳虚证病位证素、兼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在 550 篇文献中出现阳虚证病位证素 7 种,共 计 655 频次,多为肾、脾病位,两者在所有病位证

表 2 阳虚证常见西医疾病分布情况

病名 频数 百分比 ( %)

慢性心力衰竭 34 6. 42
慢性胃炎 21 3. 96
冠心病 18 3. 40
肝硬化 18 3. 40
慢性肾功能衰竭 17 3. 21
溃疡性结肠炎 15 2. 83
慢性肾小球肾炎 13 2. 45
消化性溃疡 13 2. 45
肠易激综合征 13 2. 45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1 2. 08
肾病综合征 11 2. 08
糖尿病肾脏疾病 11 2. 08
胃恶性肿瘤 10 1. 89
变应性鼻炎 9 1. 70
乳腺恶性肿瘤 9 1. 70
IgA 肾病
8 1. 51
系统性红斑狼疮 8 1. 51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8 1. 51
肺恶性肿瘤 7 1. 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 1. 32

表 3 阳虚证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证型 频数 百分比 ( %)

脾肾阳虚证 149 26. 99
肾阳虚证 97 17. 57
脾胃阳虚证 82 14. 86
阳虚证 66 11. 96
心肾阳虚证 32 5. 80
阳虚水停证 23 4. 17
阳虚血瘀证 16 2. 90
阳虚寒凝证 16 2. 90
心阳虚证 12 2. 17
脾阳虚证 8 1. 45

素中出现频率为 79. 39%; 阳虚证兼夹的病性证素 有 8 种,共计 110 频次,其中水停、血瘀出现的次 数较多,占所有兼夹病性证素的 56. 36%。具体见 表 5、表 6。

表 5 阳虚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证素 频数 百分比 ( %)

肾 280 42. 75
脾 240 36. 64
胃 82 12. 52
心 36 5. 50
肺 14 2. 18
肝 2 0. 31
小肠 1 0. 15

2. 5 阳虚证常见症状分布情况

从 550 篇文献中提取仅涉及阳虚病性证素的症 状群 375 条,经过合并、拆分及规范化处理后共得

表 6 阳虚证兼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证素 频数 百分比 ( %)

水停 34 30. 91
血瘀 28 25. 45
寒 20 18. 18
痰 10 9. 09
湿 8 7. 27
气滞 6 5. 45
饮 3 2. 72
毒 1 0. 90

到 448 个症状和体征,删除舌脉、体征,得到 285 个症状,出现频数在前 20 的症状占所有症状的 69. 25%,具体见表 7。

表 7 阳虚证常见症状分布情况

症状 频数 百分比 ( %) 症状 频数 百分比 ( %)

四肢厥冷 285 10. 47 冷痛 77 2. 83
经常畏冷 272 9. 99 食少 67 2. 46
便溏 189 6. 94 纳呆恶食 65 2. 39
腰膝酸软 145 5. 32 腹胀 65 2. 39
神疲 136 5. 00 脘腹痛 55 2. 02
喜温恶凉 90 3. 30 心悸 49 1. 80
尿清长 83 3. 05 隐痛 47 1. 73
夜尿多 81 2. 96 头晕 45 1. 65
气短 80 2. 94 痛喜按或按之舒 35 1. 29
倦怠乏力 78 2. 87 水肿 19 0. 70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统计文献中有关阳虚证的疾病、证 型、证素、症状的分布情况,初步反映了阳虚证的 病、证、症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阳虚证几乎 可见于内科各系统的慢性病及疾病后期,在频数≥ 7 的 20 种西医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 6 种、泌尿系 统疾病 5 种、呼吸系统疾病 3 种、循环系统疾病 2 种、内分泌疾病 1 种、风湿性疾病 1 种、血液系统 疾病 1 种、乳腺疾病 1 种,其余 148 种疾病中亦以 上述 7 种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大。中医疾病分布情 况与西医疾病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对前 10 位常见 西医疾病的文献调研结果亦显示,这些疾病中有关 阳虚的证型分布较普遍,如慢性心力衰竭中心肾阳 虚证多见,慢性肾功能衰竭、溃疡性结肠炎及肝硬 化中均脾肾阳虚证多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脾胃阳 虚证常见 [5 -9 ] 。由此说明,阳虚证分布广泛,阳虚 所出现的病机变化可表现在多种疾病中。

从阳虚的证型分布情况来看,脾肾阳虚、肾阳 虚证虽出现频数较多,但临床实际中阳虚证相关证 型较复杂,复合证型较多,如阳虚水停证,阳虚寒 凝证,阳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脾肾 阳虚、痰湿瘀滞证 。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理论上五脏六腑之气皆 可分阴阳,有五脏阳虚,就有六腑虚寒,故可分列 出不同脏腑虚实盛衰的证。而实际上,作为以五脏 为中心构成的五个生理系统而言,脏腑互为表里, 相互影响,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及诊断治疗上 都难以截然分开。

从阳虚证的证素分布情况来看,肾、脾、胃、 心、肺是其主要的病位证素,兼夹的病性证素中水 停、血瘀最多见,其次是寒、痰、湿、气滞等。综 合证型及证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脾肾阳虚、肾阳 虚、脾胃阳虚是机体久病后的常见状态。肾与脾分 别为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盖命火生脾土,脾胃的 腐熟运化 “全赖肾中之一点真阳蒸变”( 《张聿青 医案》 ) ; 脾阳不足,化源不继,肾气不充,故脾 肾阳虚常相兼出现。此外,阳虚阴盛,阴盛则寒, 阳虚则阴无以化,导致水、湿、痰、瘀、寒等邪从 内而生,故在临床上阳虚常伴见水停、血瘀、寒、 痰、湿等实邪。

阳虚证常在气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然其症 状在虚的征象中必有寒的表现,即阳虚则寒。从阳 虚证的症状分布可以看出,出现频次较多的症状既 有四肢厥冷、经常畏冷等虚寒表现,又有倦怠乏 力、神疲等气虚表现。此外,在本研究 285 个症状 中出现频次较低的症状多种多样,可见于多种不同 的证及疾病中,这与前述阳虚证的疾病分布情况相 符。当机体存在阳虚的病理基础时,其衍生出来的 变化常受到机体差异、疾病特异因素的影响,如阳 虚可致气化不利或温气不行,气化不利,水湿泛 溢,可出现水肿,水饮凌心,则见心悸、气喘; 阳 虚温气不行,血行凝涩,可致月经推迟、月经紫 暗,甚则血溢脉外,发为皮肤紫斑。

综上所述,阳虚证分布广泛,可见于各科慢性 病及疾病后期,阳虚的病理状态在慢性病和疾病后 期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阳虚多兼夹水停、血 瘀、寒湿、痰浊、气滞等实邪,除虚寒表现外,还 可因虚致实而各具特征,因此,在慢性病的临床诊 疗中,在辨明病机的同时还要时刻顾护阳气,慎用 大量杀伐阳气之品。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林雪娟 万信 李灿东 甘慧娟 闵莉 俞洁

上一篇:天医药库

下一篇:肝为风木之脏 与风气相通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