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杜元灏学术思想初探

杜元灏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 先后师从郭诚杰教授及石学 敏院士, 行医近三十载, 不仅继承了两位大师的学术思想, 并在 继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 向。 笔者跟随杜元灏教授多年, 亲聆教诲, 揣摩杜元灏教授的 临床经验及学术特点, 颇有收获, 现将杜元灏教授的学术思想 总结如下。

首倡针灸病谱研究,创立“针灸病谱”及“等级针灸病 谱”概念

针灸到底能治哪些病? 这是世界医学界提出的命题。 杜元 灏教授于2002年率先倡导了针灸病谱的研究, 提出了 “针灸病 谱” 和 “等级针灸病谱” 的概念 [1] 。 广义针灸病谱系指针灸疗法 适宜的疾病谱。 狭义系指依据针灸治疗病种广泛性、 效能程度 及证据强度等, 对针灸适宜病症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形成的疾 病谱体系。 分为基本针灸病谱及针灸等级病谱, 后者按照不同 的规则把针灸治疗的疾病进行等级划分, 分为效能针灸等级 病谱和循证针灸等级病谱。 根据针灸自身治疗效能, 将针灸治 疗的病症划分为针灸独立治疗、 针灸主治疗、 针灸辅助治疗和 针灸疗效尚不确切4个等级, 即效能针灸等级病谱。 基于现有 最好证据结合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将针灸病谱分为肯定有效病 谱(极力推荐)、 很可能有效病谱(推荐)、 可能有效病谱(试 用) , 或许有效病谱(探索性) , 即循证针灸等级病谱 [2] 。 他带 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 于2006年首次划 分和建立了针灸病谱, 将针灸治疗的病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 定的ICD10划分为16个系统, 共计461种病症, 其中西医疾病338 种, 西医症状73种, 中医病症50种 [3-4] 。 2007年杜元灏教授通过 研究又提出了国外针灸病谱涉及130种病症, 其中西医疾病91 种, 西医症状39种 [5] , 说明针灸疗法适应症广且在国外已广泛应 用。 杜元灏教授认为, 针灸病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随后 他主持的科技部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针灸适宜病症 研究” 所获得的最新成果显示, 至2008年国内针灸治疗病症达 521种 [6] 。 综合国内外针灸临床证据,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2,7] , 针 灸治疗的病症已达532种, 这说明针灸适宜病症的研究不断扩 展。 该项研究必将推动针灸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

重视调理脑神,形成“调神针法”思想

脑主神明且总统众神, 脑不仅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并 统领五脏神各自发挥其生理功能, 同时支配五脏之实体, 协调 五脏形神二者的平衡。 调神即从整体观出发, 调节整个机体, 使 机体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 “神动则气行, 调神有助于行气” , 加之针灸自身的朴实性, 使得针灸调神在疾病的治疗中极为重 要。 因此, 杜元灏教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针灸调理脑神, 形成了 “调神针法” 的学术思想。 经络学说指明 “督脉入络脑” , 故通 过调理督脉可调理脑神。 《灵枢 ·海论》中 “脑为髓之海, 其输 上在于其盖(百会) , 下在风府” 明确指出了百会、 风府是脑的 重要穴位, 据此杜元灏教授指出通过针刺这两个穴位可直接调 理脑神 [8] 。

在治疗郁证时, 传统医家认为郁证的病机为肝郁气滞、 心 脾两虚、 肝郁火旺等, 即传统的 “五脏主五志” 的思维模式。 而杜元灏教授认为五志虽归属五脏, 但总由脑神所主, 只有脑 主情志功能正常, 五脏才能顺应安和而有正常生理气化功能。 正如清代喻嘉言所说: “脑之上为天门, 身中万神聚会之所” 。 肝主疏泄, 调气机, 肝正常疏泄条达, 使清阳之气上升于脑, 脑 得以荣。 因此, 脑主情志, 肝调情志, 脑与肝是调节情志变化的 主体, 是主导心理状态的最重要基础。 因此杜元灏教授提出郁 证的发病病机为 “脑神失调, 肝失疏泄” , 治疗原则为 “调神疏 肝” , 调神是疏肝的基础, 疏肝有助于调神。 进而创立了 “调神 疏肝针法” , 在选穴上突出了督脉调神的中心地位和肝经疏肝 的辅助作用 [9] 。

更年期综合征历代均以肝、 肾立论, 未涉及脑神。 唐容川 云: “盖肾精生髓, 由脊上行, 以入于脑, 是为髓海” , 说明了脑 需要肾精的不断充养才可以维持正常的调节支配功能。 因而杜 元灏教授认为更年期综合征肾精亏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然 肾病及脑, 脑病及肾, 故 “肾水不能上济于脑” 是发病关键, 提 出 “肾精亏虚, 脑肾失济” 的病机新理论, 治法重在调神益肾, “调神” 即调节脑之 “元神” , “元神” 立则肾有所主; “益肾” 即补肾填精, 肾精足则脑有所养, 两者相互作用, 脑肾相济而诸 症自除。 创立了 “调神益肾” 针法, 以督脉的风府、 百会作为调 神要穴, 加之督脉上通脑, 下系肾, 故可交通脑肾。 余穴配以肾 俞、 气海、 太溪, 以补肾填精; 脾俞、 足三里、 三阴交补后天脾胃 以养先天之本; 肝俞、 太冲平肝潜阳; 内关、 四神聪宁心安神定 志。 诸穴合用以达调神益肾, 多脏同治之功。 另外杜元灏教授在 临床上针刺治疗痛症、 脏腑病、 心身疾患等都重视调理脑神的 合理运用, 每获良效。

提出穴性概念,归纳穴性特点,明确提出针灸处方两大 要素

穴性是腧穴学理论中的难点, 一直缺乏理性归纳和总结, 杜元灏教授从理论上对穴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腧穴理论。 杜元灏教授认为穴性是腧穴的主要性能特 点, 其性能不同于药性, 一般腧穴以调整作用为基础, 大部分呈 现双向调整作用, 即腧穴的普遍性能。 但由于腧穴归经不同, 分 布位置各异, 故部分腧穴表现出相对特殊的性能。 杜元灏教授 从总体上将腧穴性能概括为四大方面: 补泻性能、 趋势性能、 入 分性能、 类属性能 [10] 。

补泻性能是指在不考虑操作补泻手法时, 腧穴本身所具有 的补泻偏向特性, 分为偏补、 偏泻和中性三类。 例如关元偏补、 委中偏泻、 归来中性。 该性能与部位相关, 头面、 肢端等部位腧 穴偏泻, 脐下附近腧穴偏补, 躯干、 四肢腧穴有补有泻。 趋势性 能是腧穴的治疗作用与相关脏腑、 经行远端及局部组织器官等 的亲和度。 如足三里的趋势性能为胃、 大小肠, 以治疗相关腑 病为主。 入分性能是部分腧穴治疗作用具有明显偏于主治气、 血、 阴、 阳、 表、 里病症及精、 血、 水、 液、 筋、 神等病症的特殊 性能。 如血海、膈俞理血入血分; 气海补气, 膻中行气入气分 等; 大椎点刺出血泄热可入阳分也可入血分, 主治外感又可入 表分, 故入分性能是多方面的。 类属性能是部分腧穴因属于特 定穴或本身具有某些特殊性能。 如五输穴中井穴治疗急症, 百 会升阳举陷。 这一归纳使医者对于穴位性能的理解与掌握更加 容易, 从而对配穴组方更加得心应手。

杜元灏教授明确提出了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 穴位和刺 灸法(操作) [11] , 并已纳入多本针灸学教材。 杜元灏教授认为, 穴位的选择是否恰当、 配伍是否合理, 直接与针灸疗效相关, 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及合理的配穴方法是取得临床疗效的第 一步, 故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要素(类似于方剂中的每味中 药) 。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治疗操作方法即 刺灸法, 为其第二要素(类似于方剂中的剂量) 。 两大要素的提 出规范了针灸的治疗法则, 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重视针灸量效关系,提倡足量刺激

杜元灏教授在临床上十分重视针灸的量效关系, 认为针灸 疗法只有达到足够的刺激量方能起效, 故应根据病人的机体反 应做到量效最大化。 《灵枢 · 九针十二原》云: “凡刺之要, 气至 而有效” , 阐明了针刺获得疗效取决于是否得气。 而杜元灏教 授认为针灸刺激量不仅应以得气为依据, 还应考虑如何使刺激 量达到患者所需的程度。 针刺时根据不同证候不仅要从量学角 度来分析(针刺的深度, 行针频率与时间、 针刺次数与间隔时 间) , 甚至还要注重针具的选择与辅助方法的运用。 诸多文献 证明古代毫针多为金、 银材质 [12-14] , 质地软, 针身粗, 刺激量大, 而现今不锈钢针针身细, 光洁度高, 故其刺激量小。 因此杜元灏 教授认为, 现今针灸针与古代针灸针的差异性决定了若按照古 代医籍中的针刺原则必达不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 因此, 在 临床上通过毫针刺入穴位行针得气后留针的方法根本不能达 到足够的刺激量, 必定影响疗效。 杜元灏教授主张只要不是电 针的禁忌之症, 留针期间均可选择合适的电针刺激, 以达到足 量刺激, 疗效也可随之提高。 如, 杜元灏教授在针刺治疗周围性 面瘫恢复期时, 对面部穴位留针期间加用电针, 起针后配合闪罐 法, 做到足量刺激,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确 实能明显缩短疗程, 提高治愈率; 而在后遗症期加用刺络放血 法点刺面部相应穴位之后加用闪罐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语

杜元灏教授创立的针灸病谱推动了针灸适宜病症的研究, 从而为针灸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对于针灸治疗 疾病的范畴及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杜元灏教授多 年来潜心研究古代针灸医籍中的精髓, 创新性的将其发展为现 代学术思想并运用于临床, 不仅有助于医者领会掌握针灸的真 谛, 对于提高针灸疗效也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杜元灏,肖延龄.现代针灸临床病谱的初步探讨.中国针灸, 2002,22(5):347-350
[2] 杜元灏.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临床卷·上).西安: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2012:41-43
[3] 杜元灏,李晶,孙东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中国针灸, 2007,27(5):373-378
[4] 杜元灏.现代针灸病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11
[5] 杜元灏,黄卫,熊俊,等.国外针灸病谱的初步研究.中国针灸, 2009,29(1):1-3
[6] 胡鑫.人生之道重修身,学术之路默耕耘—记“针灸病谱之 父”杜元灏教授.科学中国人,2011(6):68-70
[7] 王冰.针灸能治16个系统532种病症.中国社区医师, 2011(24):24
[8] 杜元灏,李桂平.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的理论基础.中国针灸, 2005,25(2):143-146
[9] 杜元灏,李桂平.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 2005,25(3):151-154
[10] 杜元灏.针灸处方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
[11] 杜元灏.针灸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25
[12] 钟依研.西汉刘胜墓出土的医疗器具.考古,1972(3):49-53
[13] 徐文斌,李素云.浅说针灸器具的发展演变.针刺研究, 2010,35(6):474-477
[14] 何 罡 . 针 灸 针 材 质 的 演 变 . 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 2010,12(12):173-174

作者:贾蓝羽 李桂平 李晶 刘佳琳 杨丽红

上一篇:浅谈中医舌象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

下一篇:《圣济总录》中膏摩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