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是一个多面体。不同时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包括医药文化的多样性。
佛医学就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佛教教义的基础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谛。整个佛教的教义理论就是建立在人生之苦的基础之上的。佛教将人生之苦总结为八种,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就是佛医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由此可见,佛教本身就是一种医学,也许可以称之为身心医学。
这门医学需要研究,需要问难和辩经,需要有一个高峰论坛。
佛教从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其途径和内容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我粗浅的认为,佛医的主要内容是医方明,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有密切关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原有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相融合,大部分成为汉化了的佛教,其汉地的佛门医药或寺院医药,也多与中医药相结合。于是,佛医在中国有三个分支,即佛医学、藏医学、傣医学。当然,后两者也是分别和藏族人民、傣族人民的医学创造联系在一起的。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反正,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和“阴阳五行”不是一个体系。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诸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