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涉医简帛的外科学价值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何谓“源”,又“流”向何处?医学发展史证明,中医外科、骨伤科的历史要早于其他医学各科,因为它是先人们在与大自然严寒、酷暑抗争中,与毒蛇、猛兽搏斗中,疗伤愈病的经验积累。中医外科、骨伤科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余年来,中国考古界陆续发掘出大批涉医简帛,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早期原始医学文献,而这其中涉及外科、骨伤科的内容占据重要部分。无论是在疾病分类、用药类别,还是治法特色上,均有详细记载,真实地展示了秦汉时期中医外科、骨伤科学的成就与价值。本文拟从涉医简帛(主要是外科、骨伤科部分)出土情况、研究现状、学术价值三个方面加以综述。
 
一. 相关简帛的出土情况
 
1.武威旱滩坡医简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乡旱滩坡出土了一批内容均为有关医学记载的东汉简牍,内容为《治百病方》。存简78枚,其中完整的约60枚,少数残损较甚,牍版14片。
 
►武威旱滩坡医简
 
这批简牍共记录了较为完整的医方30余个,涉及外科、骨伤科的部分共有12个。涉及疾病有外伤金创类,包括有金创止恿(止痛)、金创内漏血不出(创伤瘀血,肠漏下血)、金肠出(金创伤及内脏,肠内出血),另有涉及久创、人卒雍(急性疮痈)、狗啮人创恿(狗咬伤及狂犬病)、汤火涑(烧烫伤)。所列药物名称达百余种,用于治疗外科、骨伤科疾病的有40余种,所载药物多数见于《神农本草经》。植物类的有当归、弓穷、牡丹(牡丹皮)、漏庐(漏芦)、桂、蜀椒、黄芩、勺药(芍药)、付子(附子)等,矿物类有兹(磁)石、丹沙(砂)、玄石等,动物类的有龙骨、骆苏(酪酥)、鸡子中黄、班(斑蝥)等。内服、外治均有所涉及,内服大多将诸药研磨为散,以酒调服,外治有涂法、膏摩法等。
 
2.马王堆汉墓涉医简帛
1972年至1974年间,湖南省长沙市郊五里碑外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涉医帛书及竹木简。其内容包括经脉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诊断学《脉法》、《阴阳脉死候》,医方《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专论胎产禁忌《胎产图》,气功导引学《却谷食气》、《导引图》,房中术《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咒禁方术学《杂禁方》。其中涉及外科、骨伤科的主要集中在《五十二病方》。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该帛书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52类,其中外科、骨伤类疾病达38类之多。大致可分为7部分:外伤类、皮肤病、动物咬螫、肛门疾病、泌尿系统男性病、化脓性疾病、体表溃疡性疾病。该书共计462行文字中,外科、骨伤科内容占430行 。全书共283方,治疗外科、骨伤科疾患有253个,占该书总方数的90%。所用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3大类,所用剂型包括有丹剂、曲剂、酒剂、散剂、丸剂、汤剂等10余种,内服、外治均有所涉及。该帛书虽对治则并未有明确的记载,但所蕴含的思想已初具雏形,如针对不同“疽病”,分别倍白蔹、黄芪、芍药用量,正是早期辨证施治的观念体现。另记载了外科手术疗法、清创消毒法。对某些外科疾病的认识,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如帛书中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主症,即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筒(即)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
 
3.江陵张家山汉简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M247号、M249号和M258号3座西汉初年的墓葬里出土了简牍近2000枚。二四七号墓所出竹简计1236枚(不含残片),其中涉及医学内容的被命名为《脉书》、《引书》。《脉书》共63简,本身包括了5种古佚医书,其中3种均为马王堆医书的不同古传写本,另2种系首次发现而不见于其他任何传世文献中的古佚医书,被命名为《病候》、《六痛》 。
 
 
►江陵张家山汉简
 
《脉书》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各种疾病名称,不少可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其中涉及中医外科、骨伤科的病名,如“疙”、“骚”、“牝痔”等;二是人体经脉学说。《引书》共计113简 ,专述导引、养生,另书中还记载了大量治疗疾病的导引术,包括一些肩臂肘膝关节处的疼痛,大多根据某一疾病的具体症状编排动作,以求治愈。
 
4.关沮周家台秦简
1993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西北郊的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甲、乙、丙3组竹简共387枚,木牍1件,其中丙简73枚,为医药病方、祝由术、择吉避凶占卜及农事等,拟定为《病方及其他》 。部分简帛内容涉及有脱发、痈疽等外科部分的治疗。如“取新乳狗子,尽(煮)之。即沐,取一匕以骰沐,长发”,“操杯米之池,东乡(向),禹(步三)步,投米,祝曰:“皋!敢告曲池,某痈某波(破)。禹步房,令某痈(数)去” 。
 
5.其他另外,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涉及麻风病描述;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出土的阜阳汉简《万物》中记载了外科、骨伤类病名,如“痤”、“金夷(痍)”、“痔”等;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里耶战国—— 秦代古城遗址”发掘的《里耶秦简》,其中有一条为治疗“令金伤毋痈方”;中国汉代居延、肩水两都尉府所辖烽燧遗址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了士兵金刃跌打之外伤。另有目前尚未公布全部内容的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简等,对外科部分亦有所涉及。
 
二 . 国内外研究进展
 
涉医简帛中内容较为完整的主要有:1972年武威汉简、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代简帛、1983年江陵张家山汉简。对这三次出土医学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也较为广泛,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余涉医简帛材料较零散,问津者寥若晨星。现将出土医药简帛外科、骨伤科的研究状况介绍如下。
 
1.马王堆《五十二病方》
目前,对《五十二病方》中外科、骨伤科部分的研究较为广泛,研究范围从病名考证、治法研究、病证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病名考证学者大多围绕病证名的解释阐述观点。如对《五十二病方》中的“疙”,多释为疮疡、银屑病。刘庆宇、曲如意发表《“疙”之含义考辨》,认为应指可以发生于身体各部位的轻重不一的皮肤病。靳士英等发表《<五十二病方>“疙”病考》,据“无名而痒”、“行山中而疙出其身,如牛目”,结合传世医籍《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认为此似为荨麻疹一类。姚纯发《浅谈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认为“身疙”为“体表疮疡”。另外,丁媛、张如青对《五十二病方》中的“痂”字考释,认为是一种皮损症状。孙基然分别考证了《脉书》、《五十二病方》中的“牡痔”、“牝痔”,认为《脉书》中是以病变形态比附男、女外生殖器,保留了牡、牝的原始意义,《五十二病方》中以肛门口以内的肿大物为牝痔,以外者为牡痔,是牡、牝的引申意义。
 
治法研究主要是对外治法的归纳。王立柱对古代肛肠病的烟熏疗法做了详细阐述。禹新初将《五十二病方》“诸伤”题下的外用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效。严健民”对《五十二病方》的45个物理疗法方进行概述,并将其分为水疗、熨疗、熏疗、火灸疗及灸疗。范德奎对《五十二病方》中的敷法按用途、敷药剂型、敷药方法、敷法运用注意事项做了详细研究。李和平对《五十二病方》中油膏法的应用做了阐述,认为帛书中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油膏和方法,已颇具辨证论治的思想。张艳宏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了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崇桂琴,林宁嗍对发泡灸源流进行了初步探析等等。
 
病证研究谈宇文对《五十二病方》中蛇伤方药作了简析。谈宇武等对《五十二病方》中乌头中毒解救方药作了简析。肖成福对《五十二病方》有关痔瘘疾病结合近代观点对痔的认识、病种分类、治疗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此是世界上最早且较完整的痔瘘专科文字记载。陈少明、于庆环对《五十二病方》痔题进行了译释与讨论,认为此已具备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的特点。刘晓虹对《五十二病方》伤科内容和治法进行了总结。孔祥序详细讨论了《五十二病方》对中医学外科学、骨伤科学的的贡献,对其中重要的外治法进行归类。于在红用《五十二病方》中的记载对中医喉科外科学、骨伤科学源流进行论述。万细丛对马王堆医书外科学、骨伤科学的种类和治疗思想加以总结。陶惠宁整理了《五十二病方》中骨科疾病的名称、诊断与治疗,并将其与《黄帝内经》作比较研究,认为帛书中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的医学理论为《黄帝内经》骨伤科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旷惠桃嘟 就《五十二病方》的外科学、骨伤科学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并作简要分析。焦一鸣㈣阐述了《五十二病方》运用汗法治疗痉病、外科化脓性疾病、疥癣类皮肤病等疾病。
 
2.武威旱滩坡医简
目前,对《武威汉代医简》外科、骨伤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方药研究,治法、临床应用研究。方药研究李具双对“千金膏药方”简的排列、标点,并对整理者未注或释读、注释有误处进行补正,指出此是现今所见最早的以“膏药”命名的膏药方。刘纲对简50一51中“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中“大黄”作考释。张延昌嘲对《武威汉代医简》中外科、骨伤类疾病的方药及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治法、临床应用张延昌对《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中的调护方法进行比较,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外科、骨伤科类的疾病的护理思想,如“诸伤”、“痉病”等。柴中元、沈则民等介绍了临床运用《武威汉代医简》中的“瘀方”治疗脑挫伤、软骨炎、声带麻痹、支气管炎、乳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验案,原方仅用作祛瘀血一用。孙其斌、唐致霞对《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关推拿手法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详细论述了膏摩法的应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张延昌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推拿学成就进行了归纳,认为针灸学早在秦汉时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千金膏药方及膏摩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丁铭等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从方剂、药物选用配伍、剂型等方面作了探析。
 
3.张家山医简
(《脉书》、《引书》)《脉书》大多集中在对《病候》篇病名考辨。陈少明对《脉书》中《病候》篇的肠道肛门“病候”进行译释与浅论,认为《病候》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代疾病症候医学专著,对疾病症候的描述切合实际。杜勇对《病候》中“骚”、“马”进行考辨,认为前者是一种伴有化脓症状的疥疮,后者即大疮之义。高大伦参考古代字书、传世医籍对《病候》中的外科、骨伤类病名作了考释,如“痈”(即痈疽)、“脉”(即脉痔)、“骚”(即疥疮)等。
 
《引书》可视作马王堆帛书《导引图》的文字解说。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导引、推拿手法。赵毅对《引书》中推拿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有治疗颈项强痛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以及治疗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等。石东平、袁冰根据《引书》中的记载考证了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的最早记载和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后世诸医家在此手法的基础上对颞颌关节脱位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方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发挥。
 
4.关沮周家台秦筒
相关研究论文较少,目前仅一篇。刘金华将周家台秦简中治疗脱发、痈疽的医方作了分析,对其中的药物组成、治疗功效等作了考释。
 
5.云梦秦简
涉及外科学的部分不多。艾儒隶通过云梦秦简中关于疠疡(麻风病)的资料论述其对中医外科学的意义,提出疠疡(麻风病)的最早记载应为秦代,而非唐代。刘士敬、钱超尘等认为《云梦秦简》中关于麻风病的记载,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麻风病诊断案例,且在当时已有隔离机制。
 
6.里耶秦简
相关研究论文较少,目前仅一篇。
 
►里耶秦简
周祖亮将里耶秦简中十九枚医简作简要注释与说明,但对于唯一一条的外伤类“治金伤毋痛方”未详细注解,仅注其医方首端所见数字,应当为医方的顺序编号,并认为其文意未竞。
 
7.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简中医方简约710余枚,其中完整简530枚,记载医方180余首,内容涵盖内、外、妇、儿等多种中医文献杂志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名症状、用药配伍、剂量炮制、服药禁忌等,记载十分详细。目前,此批医方的文字辨识工作尚在进行,故未能公布全部内容,目前发表相关研究报告2篇。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对西汉竹书的内容作了概况介绍,认为其中的医方包括了外科、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且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有密切的关系,部分内容十分相似,可以对勘。李家浩对西汉竹简中的医方作了介绍,如“治牝痔有空(孔)而麓(脓)血出者方”、“治金伤毋痛方”等。
 
8.阜阳汉简《万物》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物的考释。谢宗万提出基于药物基原对《万物》中的药物进行释名,如治疗手足皲裂的蚕卯,即饲养的蚕蛾科家蚕所化蚕蛾所产之卵,疗痔之黄土即后世所言伏龙肝。董源对《万物》中的部分植物药进一步分析、考证其古今名称。如对乌喙的分析,认为此应当属于毛莨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毒,同时也印证了《五十二病方》中关于“毒乌喙者”的记载。周一谋对阜阳汉简与古药书《万物》作了大致的论述,并列出了《万物》中的外科用药。陈力对《万物》所载药物及疾病进行了大致的归类,对其相关病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折”当为骨伤类疾病,列(裂)指皮肤坼裂等。
 
9.居廷汉简
主要涉及对各种文书档案简牍中的中医药资料的整理。裘锡圭对居延汉简中所见的病名按疾病类型进行考释,外科部分主要是各种外伤,如伤腰、伤头、伤足等。李戎对居延汉简中医、药、伤、病简文作了整理研究,其中包括部分骨伤科内容的条文释读。周祖亮从居延新简中当地驻防烽燧官兵患病、就医与伤亡记录等简文中,辑录其病名、病症、愈后等情况,其中有部分外伤类疾患。赵宇明对《居延汉简甲乙编》所录文书档案中的中医药史料进行梳理,其中包括有金刃跌打之外伤。高大伦对居延汉简中的疾病和疾病文书进行考述,将外科病症分为跌打损伤、化脓性感染、癃病(足不能行走之疾)。
 
 
三.  涉医简帛的外科学价值
 
1.梳理脉络,探寻源头出土文献因长期埋藏地下,故从载体形制到文字内容均保留了二千多年前古时代的原貌,既没有传世文献屡经传抄刊刻而致讹误,更没有后人有意增删改写之弊,学术价值极高,是中医学的早期源头文献,是医学发展溯源探流的第一手珍贵材料,能真实反映先秦两汉时期的临证医学水平。而涉医简帛中的外科、骨伤科内容更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龚庆宣所撰《刘涓子鬼遗方》,在此之前的外科学专著未有流传下来。《汉书·艺文志》中载有一部外科医籍《金创疚瘼方》,《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等均列其为外科典籍第一部,惜已亡佚。而涉医简帛的出土,无疑填充、丰富了中医外科的史料。尤其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有学者认为从其内容和论述重点看,是秦汉前一部叙述外科疾病临床经验的专著,并认为《金创疯瘼方》似为《五十二病方》之蓝本。《五十二病方》、《武威医简》等出土,说明在《黄帝内经》之前,我国的临床医学经验就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弥补了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秦汉时期临证医学资料较少的重要空白。书中所记载有关创伤、外科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技术,真实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医学的水平、成就。通过分析整理,系统研究这些涉医简帛,可以探寻中医外科、骨伤科学的源头,理清其发展过程,探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2.发掘成就,充实史料过去研究中医药学史所依据的材料,基本上是传世文献,简帛文献的出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改写上古中医药学史。大量的涉医简帛向我们展示了至少在秦汉时期,我国传统医学就已建立起内科、外科、妇科、房中、导引、兽医、法医等医学学科,且为我们展现了解剖学、诊断学、临床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生动画面。如《五十二病方》中关于“牡痔”的描述“有赢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利用手术疗法将其割除“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絮以小绳,剖以刀”。这些外科治疗手法记载,不仅为研究中医外科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证明了关于扁鹊、华佗施行外科手术记载的真实性。另简帛中的已知药名共324个,凡679见,而其中未见者占了整个简帛药物名称的54.8% ,且所载药名数远远大于传世文献中最早的本草书《神农本草经》的365味,说明早在秦汉时人们对于疾病治疗的用药已有相当的认识。涉医简帛中所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大类,所用剂型达十余种,如《五十二病方》全书共283方,治疗外科、骨伤科疾患有253方,占该书总方数的90%。简帛文献中对于外科、骨伤科疾病记载,可以窥见其无论是疾病分型,还是组方用药及治疗手段,均达到一定水平,对研究我国秦汉时期外科、骨伤科的成就和发展历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挖掘思想,指导临床近代西方临床医学的传人,使得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中医外科、骨伤科学,但其中仍有不少传统治法,不仅简、便、廉、效,且对人体损伤较小,应值得人们深究。其相关出土医学简帛作为中医文献的“源头活水”,所载治法与用药虽距今已有千年,但其蕴含的临床思维、药物应用依然能够适应于现代临床。如《五十二病方》“毒乌家(喙)”题下,对于被涂有乌头汁毒的刀箭所伤病症,由于其证候不同,因之分别用芍药凉血止痛,地骨皮清热退蒸,铁镇心安神、平肝解毒,蘼芜本(川芎)活血化瘀,亦有“饮小童弱(溺)”,“吞菽”等,即同病异治的临床具体运用;另有将《威武医简》中的古方开发应用于现代临床,如其中的“瘀方”经开发,被广泛用于治疗支气管炎、乳腺炎、宫颈糜烂、脑脓肿后遗症等多种疾病 。可见,出土医学简帛中所载治法、用药不仅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和研发提供来源、启发,而且通过总结中医古代治疗经验,可以展示中医外科、骨伤科学的科学价值,发挥传统治疗特色。
 
● ● ●
 
结语简帛文献中所存的外科、骨伤科学内容,既有病名记载、方药服法、外治疗法,又有辨证论治的理论思想萌芽,但其中仍羼杂了不少祝由等尚未能证实的成分。在发掘、研究涉医简帛中外科、骨伤科学的内容时,首先予以充分的释读、了解,对其应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于尚未能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分析之处,应存疑待考。我们不仅要发掘、继承“精华”,更要扬弃“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切勿盲目推崇。

上一篇:中医解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下一篇:煎中药 正确对待每一味药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