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藏象学说 脏腑相联相辅相成

藏象学说认为,五脏主“藏精气”,能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宜“藏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宜“泻而不藏”。脏腑相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藏泻相合、动静相协、出入有度、升降相因的有机整体。在不断进行多层次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与消耗中,呈现出一种复杂开放的动态平衡。
 
其实,生命活动一直处于遭受干扰或消耗的过程中,但只要不超过限度,脏腑就能“安分守己”,自我调节,各司其职。而若遇邪气侵扰,淹留不去,或久病所累等,均可致脏气(即五脏的机能活动)受损,衰弱无力,难司职守,甚而呈现一种涣散无制,滑脱不禁,本真失守的状态。对此,治疗时就不能坐视不理,当在补益脏虚、修复脏气的基础上,佐以敛藏,力阻耗散加剧,精微再失。兹就其证治梳理如下。
 
肺气不敛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若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或咳喘日久,均可致肺气亏耗,失于敛固。临证表现主要有二:其一可见肌腠疏松,汗液时时自出,动辄益甚。治疗首当补益肺气,同时加用固表敛汗之品,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等,用方可选《和剂局方》之牡蛎散(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以防进一步伤津耗气;其二可见咳喘淹缠,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之象日显,治在益气、养阴之际,再择用五味子、罂粟壳、白果、诃子、乌梅等,用方视情可选《宣明论》之小百劳散(罂粟壳、乌梅),或《摄生众妙方》之压掌散(麻黄、白果、甘草),或《卫生宝鉴》之九仙散(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或《朱氏集验方》中的一服散(阿胶、乌梅、紫苏、杏仁、半夏、罂粟壳、生姜、甘草),以复肺之气阴,佑肺之肃降。
 
心气不敛
 
心藏神、主血脉,神宜静而血宜动。若平素心虚胆怯,一遇惊扰,则心神动摇,惶恐不宁,此当镇静以定其志,敛心以养其神,治以安神定志丸加酸枣仁、五味子等;若热病后期损及心之气阴,时见怔忡,当补敛结合,方选生脉散;若久病耗散阳气,心气浮越,难以自制,心悸不已,治当益气温阳,并加煅龙骨、煅牡蛎等以重镇、涩敛心气;若大汗淋漓,渐见肢冷神昏,此为亡阳之候,当回阳固脱救逆,以参附汤合煅龙牡急煎服用。
 
脾气不敛
 
脾主运化水湿、统血,又因生化气血而被称为后天之本。若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或它病所及,均可致脾气不足,不能尽职,甚而中气散佚。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下趋肠道,发为泄泻;若久泄不止则致脾气衰减,治当健脾除湿,并合涩肠止泻。《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中即有“酸收”“固涩”二法体现此意,用药可选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赤石脂等。尤其是罂粟壳,《本草纲目》称其为“为涩肠止泻之圣药”,并言“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方如《和剂局方》之真人养脏汤,《普济方》中罂粟散(罂粟壳、木香、陈皮)等。因其一药多能,还可止痛、止咳,故民间多有应用,只是常不合规。此如《本草经疏》言:“罂粟壳,古方治嗽及泻痢、脱肛,遗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辄用,殊为未妥。不知……泻痢脱肛,由于下久滑脱肠虚不禁,遗精由于虚寒滑泄者,借其酸涩收敛之气,以固虚脱,如肠胃积滞尚多,湿热方炽,命门火盛,湿热下流为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变证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初痢失治或误治,可致痢久不愈,治当温中健脾,并予敛涩,如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肉豆蔻等,方如《伤寒论》中的桃花汤等。
 
脾虚停湿下注,循而伤及任带,则发为带下,治当健脾渗湿,并加收敛止带,如芡实、五倍子、莲须、白果、椿根皮、白鸡冠花等,方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固冲汤、《傅青主女科》之易黄汤等。
 
脾虚无力固摄,则可致血溢脉外,或见吐血、便血,或见紫斑,或见崩漏,或见月经过多,治宜益气健脾,并选用白及、血余炭、仙鹤草炭、灶心土等收涩止血,方选归脾汤、黄土汤等,或用棕榈炭、煅龙牡、五倍子固冲摄血,方选固冲汤等。
 
脾气虚而散漫无收,可见脘腹胀满,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可酌加炒白芍,此意如《药品化义》所言:“白芍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经药,炒用制去其性,脾气散能收之,胃气热能敛之。”
 
肝气不敛
 
肝具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善升好动,桀骜不驯,为病多具主动性与攻击性,常致四邻不安。正如《四圣心源》言:“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致病过程常见疏泄太过而呈肝旺失制之态,有横逆乘脾犯胃、上逆冲巅扰窍二势。而细究其源,其疏泄太过往往缘于藏血不足、肝体失柔,因而欲制肝需养肝、敛肝。敛肝之品,首推白芍,此如《本草求真》言:“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次选乌梅,如《医门八法》认为:“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功效甚大,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医醇剩义》中有调营敛肝饮(当归、白芍、阿胶、枸杞、五味子、川芎、枣仁、茯苓、陈皮、木香、大枣、生姜),主治“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从中即可看出,敛肝之要者全在柔肝之体、抑肝之用。
 
肾气不敛
 
肾内寓元阴、元阳,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宜谧藏,不宜动扰。肾气耗损,则可致精不能固、水不能守、气不能收。
 
精不能固则可见遗精、滑精,治当补肾涩精,敛涩者可选芡实、莲子、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等,方用金锁固精丸等;水不能守、膀胱失约则为遗尿,治当补肾止遗,敛涩者可用山茱萸、海螵蛸、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等,方如缩泉丸等;肾不纳气则见喘息,呼多吸少,治当补肾纳气,敛涩者可用白果、山茱萸、五味子、诃子等,方如《张氏医通》都气丸。
 
若久泄因于肾阳虚者,治当温补脾肾,并固涩止泻,用药可选肉豆蔻、五味子、赤石脂、石榴皮等,方如四神丸;若久淋而见小便滑腻如脂膏者,多因脾肾失固,方选张锡纯膏淋汤(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生地黄、白芍);若淋证日久,时作时止,遇劳即发,多因脾肾两虚、湿热未尽,方选《和剂局方》中的无比山药丸(山茱萸、泽泻、熟地、茯苓、巴戟天、牛膝、赤石脂、山药、杜仲、菟丝子、肉苁蓉);若水肿患者而见尿检有蛋白者,多因脾肾两虚、不能敛固、精微渗漏所致,治当补益脾肾,并宜酌加芡实、覆盆子、肉豆蔻、莲须、金樱子等以敛涩摄精。
 
基于上述,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1)脏气失敛的特点是五脏失藏,均是在素虚或久病的情况下,引发脏气亏虚、失于约束而致;所失虽有不同,但不外乎气、血、精、津液等精微营养物质;(2)防止精微散失,治当固其根本,即脏气复原,自可职司其守,而敛涩只是避免病情走向深重,不得已的补救或辅助手段而已;(3)敛涩法适用的病证多病程长、病情重而病势缓,但也有病势危急者,如亡阳欲脱、崩中或小便失禁等,除采取回阳救逆等措施外,还应考虑综合救治;(4)敛涩法据“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为正虚无邪者而设,故邪气未尽者,一般不主张使用,恐闭门留寇,再生变故,但对于正衰邪不强者,亦可酌用;(5)敛涩药常有一药多能,如罂粟壳、乌梅均有止咳、止痛、止泻之功,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功,但性味、归经有所差异,因而最好选择与病变病机相符或相近者。(朱光)

上一篇:从《黄帝内经》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下一篇:涩脉是千年难明之脉 判断涩脉与否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