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业界倡“读经典,做临床”,有蔚然成风之势,令人欣慰。然“读经典”,首先要过好文字关,诚如王冰所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医经典,成书于秦汉,其文简意博,欲“识契真要”,实属匪易。欲过好文字关,必须要借助于工具书,历代有关中医经典的训诂、校注、注释、语译的工具书很多,内容丰富但失之古奥,现代人往往有望而却步之叹。有鉴于此,陕西中医药大学邢玉瑞教授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组织同仁俊杰,历五载寒暑,编撰洋洋大作《中医经典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厥功甚伟。经初步学习拜读,受益良多。茲拾感想数言,概括本书的特点,以公同好。
作为学习中医学经典的工具书,首要的是对字、词的释义,本书十分重视词义演变的内在逻辑,展现思想发展的脉络。如对于“神”字的释义,分别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人体生命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心理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正气、神灵、神奇、玄妙等,不仅揭示了神在中医四大经典中的含义,同时反映了人类对神认识的思想演变过程。上述释义基本是概括了中医经典中关于“神”的全部含义,而且比当今《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真正起到了“工具”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在对字、词释义中,借鉴与创新并举,不少地方有所创新、有所发明。例如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一句,其中的“与”字,国内研究《素问》的注家大多随文演义,作连词看待。考森立之《素问考注》曰:“与,犹有也,言天中有日也。天之空暗中有日,故诸星诸物得照明也,得生活温养也。”则释“与”为“有”,更符合文理与医理。再如,“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释义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在本元,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实在元素;作为人体生命之气,释义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如此解释,突破了以往将“气”视为一种物质的偏见,体现了作者对中医学中“气”的深刻理解。又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三阴、三阳“关、阖、枢”以及《素问·皮部论》中“害蜚”“枢持”“关枢”“枢儒”“害肩”“关蛰”的释义问题,作者根据中医经典“意象思维”的方法,借用日常生活的器物来比喻,门即是经典著作中常用的比喻器物,抓住门及其相关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考据与释义,如“害蜚”, 通“阖扉”。门扇,喻阳明经为里为阖的作用。《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丹波元简注:“吴(崑)云‘害与阖同,所谓阳明为阖’是也……盖害、盍、阖古通用。《尔雅·释宫》:‘阖,谓之扉。’疏:‘阖,扇也。’《说文》曰:‘阖,门扇也。一曰闭也。’蜚,音扉。害蜚,即是阖扉,门扇之谓。《离合真邪论》云:‘阳明为阖’,义相通。” 释义说明了作者治学态度,有理有据,顺理成章。
第三个特点,《词典》汇集萃古今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的认识成果,体现了时代气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体系的基础,作为中医学科的经典著作词典,重视中医理论及临床认识成果的系统展现,也是经典词典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对于人体生命之气的释义,在界定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经典著作中人体生命之气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划分为:①统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又称为正气;②元气;③阴阳之气;④五脏精气;⑤水谷精微;⑥营气;⑦卫气;⑧人体阳气;⑨经脉之气;⑩指手太阴肺脉之气;指阴蹻脉之气;指气机。如此在充分汲取古今医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经典著作中生命之气的知识体系。又如桂枝汤的释义,在说明其组成、煎服法、功用的同时,系统整理经典著作中桂枝汤的主治病证,归纳为:①太阳中风证(风寒表虚证);②太阳病发汗、攻下后,表证仍在者;③伤寒邪在太阳,外证未解者;④表里同病,表证为主者;⑤表里同病,里和表未解者;⑥营卫不和自汗证;⑦产后外感风寒;⑧妊娠恶阻轻证。并列举相应的病证原文为佐证,对桂枝汤在经典著作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当前临床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四个特点,《词典》在编译过程中发现并订正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存在的部分错误。《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工具书,自然也是编著《中医经典词典》的重要参考工具,而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字、词也是两部工具书收录的重要对象。在《中医经典词典》编著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语证引用、释义等错误20余处。如“圊”字,《汉语大字典》释义为“清除(污秽)”,语证引用《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排除”,语证引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两部权威辞书的失误有三:一是释义欠妥。圊,当释义为排泄,必圊脓血,即必然下利脓血之义。二是引文错误。《汉语大词典》误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引作《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而《汉语大字典》的引文不是最早语证文献。三是两部辞书在篇名上均加一“全”字,不知何故。此项工作说明作者治学的严谨,不轻信权威著作,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勇敢地纠正权威辞书中的错误,令人钦佩。
另外,《词典》的编撰体现了以读者为本的编辑理念,在体例设计及内容的编排方面,使读者查阅方便,信手即可拈来。诚如《辞源说略》所说,“开卷皆目所常见,无罕觏异闻”,“注释义简明为主”。大凡条目造例,皆有书证,而书证一般都要言不烦,言简意赅。近年时偶见一些中医学的辞书,虽然也提供了学习者的方便,相比之下《中医经典词典》是近年所闻见中之佳作。
编撰《词典》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工作,记得17世纪欧洲语言学家斯卡利格曾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辞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 我国出版界的前辈陈原先生曾说:“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氛围之下,世界充满着各种诱惑, 作者甘愿“坐冷板凳,做真学问”,历经5载寒暑,披星戴月,焚膏继晷,终于玉成,在付梓之际,“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中医经典词典》的完稿标志着所经受的折磨和痛苦的结束,心中自然会涌现出苦涩中的喜悦轻松”。这是成功者的喜悦,是学问家的价值体现,我当为之祝贺。
我和玉瑞教授认识多年,他治学严谨,不尚浮华,博学审问,成就卓著,每次遐迩,总见其两鬓白发渐增,一如其学识与时俱增,诚为感佩。拜读《词典》之余,写一点感想与高明者同好。(王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