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本条“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王冰训“通也”,未加详说,后人一般理解王冰注是“通达”之义,因为这样理解与另四句不谐,故生出诸多歧说。
 
有曲为之说、欲把“通达”义坐实者。如高世栻《素问直解》注:“木能制土,始焉木旺,既则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达。”全然不顾前后四句语义的合拍。
 
更有提出怀疑和提出设想答案的。丹波元简《素问识》首先置疑:“(达)与伐灭缺绝义相乖,诸家不解,可疑。”丹波元坚《素问绍识》提出:“窃谓达当作夺,声之误也。”将其解为误字。前些年还有一位中国学者提出,此“达”字应通“挞”。而清代朴学家于鬯《香草续校书》中的说法最为流行。
 
于鬯云:“《说文·辵部》:‘达,行不相遇也。’行不相遇,为达字本义,则达之本义竟是不通之谓。凡作通达义者,却以反义为训。书传用达字多用反义,惟此达字为得本义耳。土得木者,木克土也。土受木克而达,非行不相遇之意乎?”
 
数版《医古文》教材收入《素问·宝命全形论》作课文,教材注云:“(达)贯通;穿透。”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之《新编医古文导读》据于鬯之说对《医古文》教材中的注解提出非议,并做了进一步推演。谓:“《说文》:‘达,行不相遇也。’与常义正好相反。土得木而达,是说土受木克,而被分隔、阻遏。‘行不相遇’就是被阻遏的意思。也许《素问·宝命全形论》的这个‘达’正是许慎‘行不相遇’的最好书证。”
 
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经讲义》则并收了两种说法:通达、畅达之意。又,于鬯《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说文·辵部》:‘达,行不相遇也。’行不相遇为达字本义,则达之本义竟是不通之谓。”以不通之义训达,与上下文伐、灭、缺、绝一律。可从。
 
此说既认同“通达”,又认同于说的“不通”,只能称为“骑墙”之语了。21nx.com
 
今考,《素问》这一段论述,是以事物常理来解说五行相克之关系。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是从生活实际抽象出来的,因而多可还原为生活实景。五行被克之时,木被削伐,火被浇灭,金被烧缺,水被阻绝(阻断),而土呢?土是成大片的,故不会发生被分隔、阻遏之类变化,能够如何被“克”呢?唯有被“穿透”(树林或木棍插在土中)一种形态吧,除此还有什么被克的形态呢?那么“达”有无穿透之义呢?《广雅》:“达,通也。”《说文》:“通,达也。”故“达”确有“通”义,此王冰注所本;但由此把王冰注的“通”理解为“畅达”,这应该不是王冰的原意;王的原意应该是在“通”的基础上引申指“疏通”“通透”之义,这就和上文推演的“穿透”义相合了。这样来看,本例“达”字与另四字其实并无不谐,只是在具体语境中比常义有所引申,并无其他深义,切不可作他解。“达”确为“穿透”之义,课本注无误。
 
于鬯还提出了《说文》的“行不相遇”本指“不通”,因而“达”的常义为反训的说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今俗说不相遇尚有此言,乃古言也,读徒葛切。训通达者,今言也。”与于说相近,似乎“反训”之说确有其事。可惜于氏只能举出《素问》中被误解的这一例,段氏简言“俗说”,不举一例,则其所称读为“徒葛切”的是否此字都很难说。其实,《说文》:“遇,逢也。”《尔雅》:“遇,见也。”“行不相遇”,可理解为“行无所遇”,也就是行走没有遇到障碍,完全是“达”的常用义,而全无“不达”之义。段、于二氏,俱为博学之士,竟都误解了《说文》此条,古文之难读,可见一斑。而另一位清代学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则注云:“不相遇,故能达。《魏志》:弁辰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是也。”举“相逢”对释“相遇”,云“相逢”即须“让路”,此则为“不达”;而所释之“不相遇,故能达”,正是行路顺畅无碍之谓。
 
至于丹波氏所谓“夺”字声误之说,“夺”与“达”确实音近(本条平行五句的末字古音都属月韵),但丹波之说却也不能成立。盖原文用“达”与另四句中相应的用字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只适用于当句),而“夺”字却可以通用于其他各句,就毫无针对性了。而“挞”的解释,则更无针对性,因而不可取。(沈澍农)

上一篇: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黑中医一附院有个中医师英文俱乐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