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辽沈名医马二琴“应征入都”,在伪新京市立医院任汉医科医长,期间撰写了一篇论述中医的文章,发表在《滨江省汉医学月刊》1940年第10期上,文章的题目是“汉医之今昔与将来”,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
马二琴为民国时期辽沈医林一方翘楚,名噪一时,学养深厚,所憾遗文不多见。本文不仅内容丰富,卓有见地,而且感慨时事,无意中留下了日伪政权欲取消中医的铁证,堪称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文章首先用大部分篇幅回顾了中医历史,从上古之医谈起,历览炎汉时代、晋唐之医、宋以后之医、明清之医,畅谈医理,指点得失,充满卓见。其中不乏精警之语,如论宋以后之医:“乃医论用药则不如汉唐之醇,而独到之精神未可诬也。”
《汉医之今昔与将来》原文缩印
《汉医之今昔与将来》原文缩印
当然这些仅仅是为了铺垫,最重要的是,作者借古讽今,抒发了对日伪统治下中医存亡的担心与忧虑,“此次应征入都,倍增感慨,抑郁尤甚,终如骨鲠在喉,吐之为快。”他谈到“晚近之医”时,亦即他所处的时代,日伪取消中医之心昭然若揭,文中留下这方面的铁证。他指出:“汉医之衰,莫衰于民国成立至现在。”值此“汉医危堕之秋”,“(日伪)当局则漠然待之,听其自灭,由来久矣。”“建国(伪满洲国)以来,汉医不发新许可者,八载于兹矣。岂当局果欲听汉医自灭欤,抑汉医自梗其途欤?”说明了从1933年起,日伪即取消中医考试,“不发(中医)新许可”已经八年,欲其“自灭”的事实。
由于8年未发新的行医执照,致使“现在汉医之年,已平均花甲,人生七十,自古为稀,十年以后,何堪设想?”“汉医平均六十岁,既如上述,流年逝水,不舍昼夜,青黄不接,实属可惧。”马氏一唱三叹,反复耿耿于中医行将消亡的困境。以上这些才是马文的真正意图所在,从而留下了日伪欲取消中医的铁证,形成卓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张存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