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瑞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旭
我认为中医药走出去,需要做好三个方面。
一、开展多领域、跨学科的中医药研究,让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我支持“把中医药继承创新研究提升为国家科技战略”的建议,围绕人类重大健康问题,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大项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开展多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前沿性重大科技成果。
通常,从天然药物中获取创新灵感,依照既有的医药研发模式,是当前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的重点之一。以病寻药或以药对症,依照现有的科学研究方式从中药材中寻找有效成分,按照分子级水平研究,并进一步进行药理药效及临床,比一般的方法寻找化合物更有效。只要能够围绕人类重大健康问题凝练一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大项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让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二、普及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翻译成国外易懂的语言和简单明了的方式方法,如中医学指导思想和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基础理论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诊疗特点是辨证论治。这些思想的准确翻译很重要。
三、重视中医师的培养与中药开发研究。
中药走出国门一定要依靠优秀的中医师来推广。国家应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养,遵循传统的方法,加强个人修为,提高中医临床效果。另外,还应加大道地中药材的栽培。在走出去的同时先引进来,吸引国外友人,来中国进行中医中药治疗,用原汁原味的真正中医,再辅以道地的药材,我相信,病人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广告媒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一、世界需要中医药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医学的目的,是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从防病治病转向维护健康是当前时期医学发展的方向,“预防”成为重心。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倡导预测疾病、预防疾病和个体化诊疗。这与中医学的“治未病”、养生保健、个体化诊疗、辨证论治思想不谋而合。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从中医药学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医药国际化需要科技创新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并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协议。我国已在国外建立了10多个中医药中心,今年还将建立一批中医药中心,使之成为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基地。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35.92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药贸易活跃,从2008年的贸易额7.8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5.43亿美元,增长了2.26倍。
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药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走进各国普通群众的生活中。要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需要用更为科学的手段展现中医药的疗效。
青蒿素的研究成功,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武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研究员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掘中医药精华的成功例证。正如屠呦呦所说:“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还需要创新。”中医药学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吸收不同时代的新认识和技术方法为我所用。中医的原创思维、实践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就会产生原创性的成果。要善于从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借鉴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科技创新助推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推动这项工作,需要苦练“内功”,把中医药研究的功课做好。过去的20年,我们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取得了突出进展。1996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仅为234亿元,去年达到8000亿元,二十年间增长了34倍;中药质量显著提升,并培育了大品种群;1993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占世界传统医药及天然药物论文的3.4%,美国占34%;2013年我们占34%,美国占17%;一批中成药完成了美国FDA II期临床评价,并开展III期临床研究;中药欧盟注册也取得突破,中药标准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丹参等9个品种的27个质量标准已被《美国药典》正式采纳,另有99个中药品种正在接受美国药典的复核与审定。
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比如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国际标准、专利保护、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如FDA对药品批次之间的一致性尤为关注,这是评价药品质量的关键指标。用化学成分不均一的药材生产出均一的中药,需要制药技术和装备的革新。虽然目前我国中药制药技术普遍实现了管道化、半自动化和自动化,处于工业2.0水平,但距离数字化、智能化制药,达到工业3.0、4.0级水平还有差距。但这促进了中药制药企业生产技术提升,国内已有少数企业生产线达到了工业3.0或4.0水平。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 屠志涛
在新时期,我们致力于借助首都中医药的优势资源,在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尊重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这符合中医药在新时期、大数据与“互联网+”等技术革新背景下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我们打造中医药“五大中心”的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应该成为全国中医药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此,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在全面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鼓励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将着力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高精尖”的支撑结构,成立首都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导入政府扶持政策和社会资本,逐步形成北京中医药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交易市场。我们将逐步完善首都中医药政策体制机制,以体制推动创新。我们在为科技创新创建政策环境时,坚持从需求出发、从目标出发、从问题出发;力争协调发展,为科技创新成果寻求转化通路,让中医药教育、产业和文化等领域跟上创新步伐;我们在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开阔思路,更新理念,为科技创新工作者做好服务。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我认为,第一要把资金资本资源的机制打通,现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资本资源、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应通过机制创新,把三资打通。第二要把创新创业跟创意打通,中医药是文化,中医药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创意。第三,中医药要创新,需要“三全”的机制,把“健康服务业的全业态、健康服务业的全周期、健康服务业的全要素”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