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第十一》:“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如索不来”四字,历来《金匮》注家或阙如不释,或勉作强解。例如,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沉取脉象如绳索,郁阻坚劲,有伏而不起,动而不柔之象。”李克光主编1985年版高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肝象如绳索之悬空,轻飘浮移,应手即去,不能复来。”都解为脉象伏而不起,去而不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9版《金匮要略》教材把“轻飘浮移”改成“漂浮游移”,其余相同。可见多年来的教材一直延续着此种解释。然而原文中并未言“伏”、言“去”,因而这类解释都有增字为训之嫌。
今按,所谓“不来”,实为“摆”的原形。据《汉语大字典》所列义项和书证,“摆(擺)”字最早见于张衡《西京赋》和《释名》,为摆放义;其次为《晋书》用例,义为击打,同“捭”字。而将摆动一词写为“摆”则是起于唐代。今人李思敬在其所著《音韵》一书中说:“山西晋中有的地方把‘摆(摆动)’说成‘薄来,河北南部有的方言也如此。”这段话提示了一条重要的求解线索。他只说到了河北南部,那么,《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的家乡河南南阳地区如何呢?笔者曾访问一位南阳籍的语言学工作者,得知在南阳地区,至今仍有读如“不来”一词,意为物件来回摆动,如“~一下头”“~~头”,即摆摆头、摇摇头之意。由此可以推想,在古代的南阳很可能也有这个词,但只出现在口语中,没有记写这个词的专用字。到后来,这个词合音为单音节,才被记写作“摆”。因此,张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由出)时,21nx.com据口语实际发音记写,自应为“不来”。笔者在唐以前中医古籍中未见过“摆”字,若要描述左右摇晃之脉象,则一般写作“左右弹”。如《素问·五藏生成论》:“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脉经》卷十:“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又《脉经》卷五第五夹注:“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此言“掉”言“摇”,亦不用“摆”字。因此,《金匮》所谓“如索不来”,与下句“曲如蛇行”相类,亦为“左右弹”“掉摇”之义。《素问·玉机真藏论》谓真肝脉“如按琴瑟弦”,言手下有弦之振动感,索之摆动与其虽有轻重之别,本质上却相似,故“不来”释为“摆”于音于义俱可立。王叔和是张仲景学术的传承人,他又是山西高平人,因此他应该也是懂得“不来”的真义的。
另外,9版《金匮要略》教材还释“曲行蛇行”曰:“脉象如蛇行之状,曲折逶迤而不能畅达无柔和感。”释文的后半也不免随意敷衍之感。其实,“如索不来”,说的是脉左右摆晃;而“曲如蛇行”,说的是在左右摆晃的同时有前行感。“如索不来”是寸关尺三部同步摆晃,而“曲如蛇行”则是寸关尺三部错位、变化着摆晃。(沈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