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华文明与中医文化

深入认识中华黄帝文明的科学内涵,将大大提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正确认识中医理论与黄帝文明的密切关系,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中医学理论的偏见,给中医人带来自豪和自信。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澳大利亚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再次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为什么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显然,这不是单从治病技术和医德的层面能解释得了的,必须从“ 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角度加以探讨。
 
正确理解中华文明概念
 
黄帝文明与伏羲文化的差别
 
了解黄帝文明与伏羲文化的差别,对理解中医药学“钥匙”的意义至关重要!我们常讲五千年文明,五千年是从炎帝和黄帝时代起算的。古有“三皇”之说: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伏羲比黄帝早得多,为什么不把文明的源头定于更早的伏羲而要定在炎黄时代?
 
伏羲时代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人对“天道 ”的认识,但“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必然以“人道”为标志。炎黄时代的文化不但对自然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更多地落实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层面,故史称黄帝为“人文始祖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曰“上下五千年”。
 
伏羲时代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是八卦 炎黄以前的先民从每天不同的天象中找到了北极、北斗,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产生四季、八风等概念,构建了青龙、白虎、朱鸟、玄武四天象和先天八卦等模式,代表了那时对天地变化规律的认识。
 
黄帝时代的文化与伏羲时代有什么不同?文献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这里最关键的是“律吕”和“调历”。“调”是音调、乐律,基于音律而建的历法,谓之“调历”,又称“律历”。
 
中国古人对音乐有深刻的认识。1987年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约八千年前的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它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贾湖骨笛已经具备对十二音阶的认识。
 
黄帝时代将十二音阶上升到了律吕的高度 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感受到不同的“乐”,十二律吕产生的基础是“飞灰候气法”: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代表十二音阶的乐管内,埋于密室地下;冬至一阳来复时,最长的乐管“黄钟”内的灰便自动飞出;此后每过一个节气,以次会有一个乐管的灰飞出,古称“葭管飞灰”。全部十二个乐管的灰飞结束,恰恰是一个年周期!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以天象定时间,可以管一时;但天象时时年年都在变化,时间长了就有误差。而由乐管测到的十二气的周期非常稳定,是万古不变的“律”!黄帝时代将十二音阶上升到了律吕的高度,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中华文明“和”思想本于乐律 十二气分六律六吕,合称“十二律吕”。为什么是六律六吕呢?这是因为发现十二气以前,已经先有了“六气”的概念。
 
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的运动。《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运动一开一阖,出现“开、阖、枢”三种状态。“开阖”又称“离合”、“捭阖”、“阖辟”。《吕氏春秋》:“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开阖运动化生万物。《黄帝内经》:“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曰“三生万物”。
 
阴阳各有开、阖、枢,就产生了 “六气”。《黄帝内经》对六气的命名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古人把开阖运动与时间周期联系起来,以冬至点作为开阖运动的起点。《史记·历书》:“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素问·阴阳离合论》对开阖枢产生六气的时空定位有完整的论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十二气与“六气”相合,相应于六气的称“六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其余六个称“六吕”(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吕)。
 
文献记述:“逮乎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到黄帝时才有“伶伦造律吕”,说明六律六吕的建立应该完成于黄帝时代。
 
“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调历”,后世称“黄历”——黄帝之“历”,是构建黄帝时代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标志!
 
掌握了万古不变的六律,就有了建立文明社会各项制度的标准。《史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音乐最讲究“和”,“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大乐与天地同和”。中华文明特别崇尚“和”的思想本于乐律。
 
以十二气周期为标准的年月周期
 
十二气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习称“十二地支”。专家认为,十二地支是象形文字,是与十二气相应的天象的描述。文字虽是天象,但因十二气是从地下候气测得,故称“十二地支”。
 
以天象为文字描述时气,故称“天文”。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的天体学。
 
十二律吕是天地相应的产物,但不是日月五星中某一个或几个星球与地球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的,它是整个宇宙天体与地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哥白尼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后,人们就认为“地心说”落后过时了,但能到太阳上去研究十二律吗?21nx.com再说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银河也不是中心,宇宙的中心在哪儿?可能永远是个谜!研究天人相应,能把宇宙天体的每一个星体与地球相互关系的物质基础都研究清楚再下结论吗?当西方科学认识到天人相应的重要性时,必然要回归到中国古人以地球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上来。
 
社会的发展往往有一进就有一退,不会是单向的进化论。天文兴,候气废!后世依赖于天文历算,乐管飞灰候气渐渐失传。
 
一年中的十二气决定十二月。故我国的十二月不是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标准的所谓“阴历”,而是以十二乐律的气为标准的“律历”。当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偏离十二气,即某一月亮周期内没有“气”时,就要用闰月的形式进行纠正。同理,年周期也是以十二气的周期为标准的。
 
十二气说与此前“分八节以始农功”的八节说的结合产生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气”与“节”的意义和地位是不同的,由十二律吕定下的十二气有固定的地支名,是决定一年十二个月的“律”;而十二个“节”则没有固定的地支和月份与之配应,不是“律”。
 
六气化生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万之大不可胜数”,中国古人认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黄帝内经》语),故没有像西方科学那样对万物一个个去寻找物质形态的差别,而是着重于观察事物变化共同的动态规律,根据事物变化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不同象态,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行”学说。这是上古先民的大智慧!
 
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生、长、化、收、藏”五大类自然象态,代表符号就是木、火、土、金、水。因为是万物运动变化的五大类时态,不是五种物质或元素,故称“五行”。 《汉书·艺文志》:“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自然界“五常之形气”轮流不息,“五气更立”,就是“五运” 。“行”和“运”都有运动变化之义。
 
五运五行是六气化生万物后在地球上可见的物象,故五是“地数”。《国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因为五行随时间变化,古人把握五行的动态规律,要靠观察天上的星象来定时,故《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
 
表示五运的符号称“干”。五行分阴阳,产生十个“干”。五运由察天象来判定,故有“十天干”之名。
 
由六气六律六吕产生的十二地支与代表五运的十天干相结合,组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内涵是五运六气。
 
十二律吕、五运六气、六十甲子、调历,都是对自然现象及宇宙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说明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古代科学基础上的,是科学瑰宝!
 
学术界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集中于农、医、天、算四大学科,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四大贡献!
 
有了高度科学的调历来指导农业生产,才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掌握了六律六吕五运六气规律而创建了以天人相应、五藏六府为核心理论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才能辉煌至今;以观察天象代替候气来制定历法,造就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天象年年不同,十二气的天文定位错综复杂,要求有非常精密的“历算”才能准确建历,促成了中国古代算学的非凡成就。
 
对乐律和五运六气的认知是造就黄帝时代文明的科学核心,但这一科学核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浮沉,没有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发扬。孔子指责东周时期“礼坏乐崩”,战国时屈原慨叹“黄钟毁弃”,从东汉到隋代的禁图谶,使五运六气学说被尘封了近千年!近代西方文化的浸淫,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腰斩一半,什么都从春秋战国开始讲了,黄帝文明中的科学精髓更是湮没殆尽!中华文明到了存亡危急的关键时刻!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中国梦!一声春雷把人们从热衷于接轨的西方梦中惊醒!做中国梦,就要振兴中华文化,要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来认识中华文化中的科学瑰宝。
 
《黄帝内经》是黄帝文化的活化石
 
中华民族跨入文明时代的里程碑是黄帝文化,而中医药学最重要的典籍是恰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植根于黄帝文化,是黄帝文化的活化石。
 
中医药学理论是黄帝文化的缩影
 
由太极阴阳——开阖枢六气——十二律吕——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六十甲子——天文调历——五运六气,形成黄帝文化一连串知识链。再来看中医学的阴阳五行——三阴三阳开阖枢——六经辨证——五运六气——五藏六府——阴阳十一脉——三阴三阳十二经等等理论,基本上是黄帝文化的缩影,特别是三阴三阳开阖枢和五运六气,既是体现黄帝文明科学内涵的核心内容,又是中华其他传统文化领域如儒、释、道和易学中所阙如的。在中华传统文化现存的各个领域,唯有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药学,对黄帝文明中科学精髓的传承发扬最为全面完整,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重任,非中医药学莫属了!
 
中医药学不但全面传承了黄帝文明的文化模式,并以其在养生治未病方面的特色优势和卓越的临床疗效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价值和高度。
 
需要澄清的是,现代教科书认为:《黄帝内经》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著作,书名冠以“黄帝”,是托名之作。其实,《黄帝内经》的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是刘向等分类汇编医经类文献资料后形成的一部书。《汉书》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刘向父子整理图书做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不会有需要“托名”的动机。
 
按照刘向他们整理图书的通例,用《黄帝内经》命名,标示该书汇编的内容在学术上属于“黄帝之道”。《汉书艺文志》上另有一部《黄帝泰素》的著作,书目下有刘向的注文:“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黄帝内经》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医学著作,冠以“黄帝”之名是从学术思想上的判别。
 
由于黄帝时代文字尚在初创阶段,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不可能是黄帝时代的原始模样,只能是经后人传述并不断整理补充后的面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黄帝素问》条下云:“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这段话的关键在“传述旧闻”四字,是说原创在周、秦之前。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自西周以前,本为阴阳五行之世界。”
 
有些人依据传世本《黄帝内经》载体的时代特征去判定该书的成书时间。对于流传久远的古籍来说,文献载体的时代特征,不能代表该文献中学术思想的形成时间,这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常识。
 
《黄帝内经》有不同时代的人记述整理,就会留下不同时代的载体特征和某些后人的补充注释内容,但基于万古不变的六律建立起来的五运六气学说和阴阳五行理论这个主轴始终没有变,依然是“黄帝之道也”!
 
中医药学是植根于黄帝文明的华夏医学
 
阴阳五行在夏代以前已成为重要准则,绝不是某些人所讲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的思想。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也应该是在炎黄时代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
 
夏禹治理洪水的事迹尽人皆知,但今人鲜知的是,他重新阐述和推广了五行学说,传承了炎黄文化的正统。这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尚书·禹贡》将大禹的功绩最后总结为“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大禹传播“讫于四海”的“声教”是什么呢?按照《尚书·洪范》的记述,夏代以五行思想为治国大纲,传承了炎黄文化的正统 。21nx.com《尚书·洪范》所论五行、五事、五纪、五福及三德、六极、八政等内容,反映了炎黄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精邃思想。
 
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族,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禹绩”,即在由大禹奠定的夏文化疆域之中。周人以夏文化继承者自居,称其兴起的西土为“有夏”、“区夏”、“时夏”, 称原商朝统治中心地区为“东夏”,所封诸侯号为“诸夏”,由此形成了民族的称谓——“华夏”。
 
继承夏文化的人,都认同是黄帝和炎帝的裔胄。共同的祖先观念,首先是共同的文化观念。
 
夏代强化了阴阳五行的文化核心地位。在此文化背景下围绕五行而形成五时、五方、五色、五味、五星、五音、五谷、五官、五志、五德等概念不难理解,构建以五藏为中心的医学理论框架也就顺理成章。由于从炎黄文明的出现到中医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成型需要有相当时间的过程,可以认为,中医药学是植根于黄帝文明的华夏医学。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黄帝内经》是深沉的精神追求
 
《黄帝内经素问》开卷第一篇叫作“ 上古天真论”,论述的是天人相应的基本思想。名曰“天真”,表明《黄帝内经》追求的是“天”(大自然)的 “真”(规律)。 古人讲的“天”,本义指的是大自然。明白了古人讲的“天”是大自然,才能理解中华文化和《黄帝内经》中关于“天”的深刻含义。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说人的生理功能是由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天人相应”是讲人与环境息息相关,会互相影响;“天人合一”是讲人和天在一个整体中,受同一规律的支配。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就是要寻求和把握自然的基本规律。“法则天地”,“淳德全道”,是讲要遵守天地自然的基本法则来达到理想境界。“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达到 “天人合一”。“奉天承运”——古人的行事准则。
 
这一系列思想既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文化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底蕴!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可知“天子”的本意是形容能掌握大自然规律的人,人人可以为“天子”。史前部落的人推举最了解“天”的人作领袖,称为“天子”。后世统治者加上了神化迷信色彩。
 
通过对《黄帝内经》文化源头的梳理和阐述,有助于恢复和弘扬被湮没和已被曲解的古代文化的原貌,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做出新的评估。
 
解读《黄帝内经》的关键在对开阖枢三阴三阳和五运六气的理解。中医教科书中摈弃了开阖枢和五运六气,使许多中医的道理和原则都讲不清楚了。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主导思想是努力探索自然规律,其方法是客观的、辩证的,毫无神怪迷信色彩。我们从事的科研课题,已用大量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证明五运六气客观规律的存在。有些使用运气理论的人搞机械迷信与学说本身无关,也是《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所反对的。《汉书·艺文志》:“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
 
已故中医学家邹云翔先生说:“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语重心长,切中肯綮;方药中先生说:“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极有见地。
 
深入认识中华黄帝文明的科学内涵,将大大提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正确认识中医理论与黄帝文明的密切关系,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中医学理论的偏见,给中医人带来自豪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中医药学的意义和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的机遇,历史的使命,历史的重任!中医药界要如何去做?需要大家认真思考了。(顾植山)

上一篇:谋划“十三五” 开启中医药新篇

下一篇:“互联网+”赋能“新中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