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又传喜讯,诺奖花落中华。六旬辛苦,探索出奇葩。多少艰难险阻,千百次,勇闯天涯。终成了,青蒿甘露,普降亚非拉。
长嗟!回首望,人间恶疟,祸患如麻。葛洪有神方,肘后寻查。科技攻关助力,古芳草,萌发新芽。中医药,国之瑰宝,绚烂满天霞。
女科学家屠呦呦,喜获诺奖传五洲。
发明新药青蒿素,防治疟疾功效优。
柔弱小草担重任,合力团队占鳌头。
中华医学有宝藏,攻克难症惊寰球。
一枝青蒿婷婷立,
郁郁清凉香气异。
清热除蒸治伤暑,
抗疟史上创奇迹。
一声诺奖震寰宇,
呦呦鹿鸣响天地。
传承创新岐黄业,
中华医药谱新曲。
医承岐黄张仲景,药始神农本草经。
学有传人抱朴子,获得青蒿水渍成。
得天独厚岐黄业,诺奖呦呦建奇功。
壮哉中医振兴路,尔成仙药灭疟灵。
而后成就春笋生,歌唱一曲东方红。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科普分会会长韩平与副秘书长毛新安合作创作了《世界流行中医风》歌词,由著名音乐人鹏来作曲,著名歌手蘭旗儿和彭鸣演唱。
该歌旋律优美,通俗上口,节奏明快。其中“青蒿一握诺奖梦”一语双关,既直接道出屠呦呦科研的灵感出处,也歌颂了中国科学家实现“诺奖”的梦想,不仅及时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高歌,也形象贴切地进行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积极联系各方面力量,把此歌编成广场舞,借助这种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医药。
清风自在天地阔,鹿鸣呦呦,
百草萃求,一茎青蒿出深幽。
人间无病共大愿,中西合谋,
皆显风流,互重互谦写春秋。
4年前,81岁的屠呦呦研究员举起了拉斯克奖杯,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级别大奖;4年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中国,85的屠呦呦研究员再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屠呦呦获奖证明,年龄和坚持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医学界新的起点,也是中医药事业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时间的沉淀雕琢精品,呦呦鹿鸣,悠悠我心。当年屠呦呦从2000余个中草药方中筛选,经历190多次失败,终获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的获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是满足和自豪,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向屠呦呦教授学习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钻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钻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韧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启动的“523项目”,屠呦呦先锋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韧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 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至今,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愿更多的中医人从屠呦呦研究员的身上汲取力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创传统中医药的美好前景!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地球上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于10月5日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乃至科技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发现之前,随着我国抗日形势的发展和东南亚抗日战场的爆发,疟疾肆虐,民不聊生,部队战斗力严重下降,而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被日军封锁。1938年德国军医马丁·赫兹伯格博士随国民政府迁都来到重庆,经过大量的研究得知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而重庆市附近的金佛山上常山资源十分丰富,为此陈果夫向蒋介石提议在金佛山开荒种植常山。1941年蒋介石亲自颁发手谕,命令留美农学学士刘雨若选址金佛山开荒种植常山,建立“常山种植试验场”,很快常山代替奎宁治疗疟疾并广泛应用于部队和民间。1942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垦务局成立,统一管理全国垦务,“常山种植试验场”更名为“金佛山垦殖试验区管理处”,并于1943年在南川金佛山洋芋坪召开了“农林部金佛山垦殖试验区常山栽培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定了章程。随后分别在金佛山洋芋坪和德隆等地建立了5个常山栽培分会,开始了系统而深入的常山栽培研究,正式开启了我国中药材种植研究的先河。
常山虽有抗疟功效,但呕吐等副作用也很强,因此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常山也逐渐从抗虐治虐药物的行列中退出。1967年中国政府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并启动了“523”任务,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加入技术攻关组并由屠呦呦任组长,带领全国抗虐攻关团队,埋头苦干以身试药,坚持不懈刻苦攻关,发现了青蒿素有治疗恶性疟疾的速效低毒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常山作为有毒抗疟药材也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